English

君子之风 学者之范

2009-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宝珠 我有话说
2009年7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北京八宝山东礼堂的大门缓缓闭合,季羡林教授真的走了。与此同时,另一扇大门却徐徐打开,一位博学、睿智、真诚、不凡的老人清晰地向人们走来。

送别季老最后一程的人们驻足在告别大厅外,久久不肯离去,目光仍注视着那个即将远行的老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围在一起,讲述着自己心

中的季羡林。此刻,我与季老交往的点滴也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90年代,我正在《光明日报》理论部工作。由于工作关系,有幸走进季老的家,多次邀请季老出席由报社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季老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1997年12月1日,季老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参加了报社与中国版协联合召开的“毛泽东与二十四史学术研讨会”,并做了认真的准备。后来,我调任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文摘报》总编辑,2001年《文摘报》创刊20周年之际,我请季老题词,他爽快答应。“采得百花成蜜后为人辛苦为人甜题赠文摘报季羡林”。季老的题词至今挂在编辑部,每天我们都能从季老温暖的鼓励中获得力量。

季老秘书李老师告诉我,季老经常看《光明日报》,许多文章他都能记住。这句话让我铭记在心,编起稿子更加用心。后来,我知道季老也是《文摘报》的忠实读者。就这样,新闻职业成了我和季老交往的桥梁。

那些年,季老的视力不好,报纸由李老师代读。有时,李老师担心季老劳累就“挑”着读、“跳”着念。每到这时,机敏的季老就说:“不要‘贪污’啊。”李老师是当着季老的面讲这话的。在季老“较真儿”与幽默背后,我感受到了这位大家的执著与平易。

每次从季老家告辞,老人都坚持送我出门,而我实在不敢受用,可李老师说:“你就让季老送吧,谁来他都送。”一袭洗旧了的蓝色中山装,恬淡怡然的神情,道别时的轻轻挥手,伴着一池碧荷,宛若一幅意蕴淳美的水墨画。

季老喜爱荷花,因为荷花高洁,也充满生机。当《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季羡林文集》、《润朗集》、《天竹心影》、《留德十年》、《糖史》以及译著《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一部部鸿篇巨制铺展在世人面前时,谁不击节赞叹呢?作为中国东方语言文化最高水平的代表,季老著述中显示的文化张力,犹如他当年播撒的那几颗小小的、几近湮没的荷种终于叶碧花红,生机无限。与荷花相比,能够让学术与文化扩展与蔓延不是更令人神往、令人震撼吗?

季老曾送我两部书――《三真之境》、《留德十年》,扉页上分别有这样的题字“宝珠小友季羡林2002.3.2”,“宝珠小友季羡林乙酉八月六日”。前一本是在润朗园送给我的,后一本是在301医院,两书我一直置于书桌明显地方,不时阅读品味。老人逝世后,睹“书”思人,我又一次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多次去季老家,从未见过季老夫人,后来才知道,她已于1994年逝世。季老夫人彭德华是季老18岁时由叔父包办成婚的。季老终其一生,与她共同生活。一位是享誉世界的大学者,一位是识字有限的农村妇女。而在季老眼中,夫人“是超一流的,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爱护。她是一个绝对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当看到季老对夫人的评价时心生感慨,因为季老当年留在异国的恋情,是以他的操守划上句号的。

我曾先后两次到301医院看望老人。一次是季老95岁生日时。那一年,季老依然思维敏捷,幽默达观,上午写作,下午看报。为了季老的健康,医生严格禁止外人近距离接触他。我以为能在病房门口看看老人家就很欣慰了,可秘书李老师为我能和季老说上几句话,苦心安排了一番。我在季老耳边轻语祝福:“我代表《文摘报》的同志们祝您生日快乐!您给《文摘报》的题词我们一直铭记在心,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季老连说谢谢,谢谢!说话间,李老师问我是否带了照相机。于是,有幸与季老的合影就定格在2005年8月6日那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另一次是在2008年重阳节后。此前考虑季老时间宝贵,不忍心打扰老人。2008年7月,由于一篇关于季老的文章需要核实,我便与季老秘书杨老师取得联系。我自报家门后她说:季老经常念叨的几位编辑记者就有你,最近他们都来看过季老了。蓦然间,我感到阵阵懊悔,赶忙和杨老师约时间。因为要开奥运会,我们就把时间定在奥运会后。2008年重阳节后第二天,我来到301医院。到病房时,季老午休刚起,正在吃水果,见我进来,便把水果推到一边,而我却感到自己来得不是时候。同上次一样,我带去同事对季老的祝福。杨老师说,季老仍然坚持读报,关心奥运,关心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关心国家的发展,关心报社的同志们。这次相见,成为永诀。季老的君子之风、我的不安一直交织在一起。每每想起,百感交集。

我想,在7月19日告别季老的地方,在中国许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季羡林的故事,说不尽,品不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