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下半年经济如何看

2009-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编者按:7月15日,本报与研祥集团主办“政府采购与企业发展机遇”专题研讨会。会上,著名财政学专家贾康对未来财政政策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具体勾画。本期权威访谈特刊发贾康作答现场记者提问的内容,以期为读者把握财政调控方向有所帮助。

记者:我国上半年GDP增长速度达到7.1%,有专家预测,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下半年经济会按照“前低后高”继续实现相对高速增长。对此您如何看?

贾康:尽管存在通胀预期,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收紧的微调,但财政政策的既有框架不会改变。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三、四季度的宏观经济应可承接从前低转入后高的势头继续实现相对高速增长,全年8%左右增长目标的实现应该说没有悬念。

目前,很多观察者强调上半年的信贷投放量已大大超出了所谓的年度总量,估计货币政策管理当局在下半年实际操作中会适当做一些微调。在财政政策方面,原来政府曾最担心经济指标不如人意、不得已要启动给宏观政策加码的预案,现在看起来至少下半年应没有必要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半年也可按照相机抉择的概念,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微调,但是总的框架没有必要改变。

记者:具体来说,未来财政政策的调整应把握哪些要领?

贾康: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第一,要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压力,实行反周期操作,在财政政策上要实行总量的扩张,给整个经济提供增温、供暖、抗寒的效应。我国今年财政预算安排里赤字规模是从上一年度的1800亿元提升到今年的9500亿元,相当于GDP的2.9%左右,这样的安排既体现了积极的特征,也包含着稳妥的考虑。现在看来,值得努力的目标仍是今年按此执行预算,没有必要再往上突破,应可以基本满足当前在总量方面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的需要。第二,从财政作为一个政策调控手段和工具体系的功能角度看,明显的特征是与货币政策配合时,发挥结构优化的作用。财政政策要以此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里追求综合效益、社会效益、长远发展的后劲,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扶持。第三,要做好结构性减税安排和税费改革。此外,今年下半年在进行结构性减税同时,还可以并应该积极研究结构性增税的措施,比如资源税负的向上调整。这对于以经济杠杆优化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维护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巨大意义。第四,财政政策要注重以政府资金拉动民间资本、社会资金跟进,形成合力。按照以往经验,中央级贴息资金,总计放大倍数能达到10倍到20倍之间,地方的某些案例,放大倍数更高。

记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市场资金的充裕,有人说部分资金进入了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会不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

贾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人抨击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一种联盟,在资金支持之下会进一步增强。我认为,房地产总体上是个市场,既然是市场,它的交易和其他交易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里主要应看政府起什么作用。首先要制订和维护合理的规则、要有合理的辖区土地规划和合理的税收,政府还要托住基本住房保障的底。这个底不能再笼统地停留在“经济适用住房”概念上,一定要托在廉租房上,以此稳定最低收入阶层的人也就稳住了全社会。另外,还应以政策手段引导“适租房”的供给,那些年轻白领、刚刚进入职业生涯的就职者以及收入“夹心层”,可以由此得到整洁、体面的租住房,在以后有条件时再购置产权房,政府应该引导支持市场提供这种可以有效运转、适合社会梯级消费低端需要的供给。所以纳税人交的钱应该重点投入到廉租房、适租房的建设和发展上,一般商品住宅应越来越多地交给市场去配置,这是应该看到的方向。

记者:比如北京广渠门地块,去年18亿元标的流拍,今年却创出40亿元天价,是否存在泡沫化?

贾康:我认为,就这个案例本身来说还不能匆忙下结论。地块如果不招拍挂,“协议出让”的弊病比招拍挂要多得多。经济回升形势下,特定地块突然的价格发现,也可能是竞争机制下资源稀缺性和经济成长性的综合反映。只要拍卖信息充分透明,潜在的竞争者都能够参与,所有过程都公正规范,那么,无论价格拍多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法理上、在经济规律上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当允许的,但相关的政策性因素内容必须明确和量化,以国有资金实施垄断的企图,必须加以排除。

记者:目前市场上对通胀预期已经比较强烈,而下半年扩张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持续,这会不会引发通胀?

贾康:通胀还离不开对物价指标的判断,虽然信贷投放迅速扩张,但上半年CPI同比下降1.1%,PPI同比下降5.9%。我个人认为,现在尚没有必要太担心较快出现通胀的压力,如果说在预期上有这种通胀压力,正好是一种中和以及对通缩压力的对冲。应该看到,只要通缩压力的低迷阶段在经济周期中转换过去了,下一轮必然是通胀,我们要在拖延它到来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推动机制转换、结构优化、深化改革。唯此,才会使通胀到来的时间迟缓一些,负面效应更低一些。尽管当前还没有必要担心通胀的问题,但是在政策的中长期考虑上,仍要结合机制转换、优化结构、深化改革通盘把握应对通胀的预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