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体验奥地利的“柔性”旅游(下)

2009-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图为身着中世纪服饰的格蕾特女士在费利萨赫的模型图前介绍当地的历史。方祥生摄

只有1600名居民的胡藤堡

现在有11家博物馆,也许是世界上人均博物馆最多的地区。施拉特介绍说,个别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好,每年能赢利3万欧元,主要是小卖部的收入高于门票收入。正因为这些博物馆吸引游客,胡藤堡的16家餐馆才得以生存。不过,施拉特坦言,目前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博物馆每年有5个月关门。他强调,胡藤堡走的是“柔性”旅游发展道路。所谓“柔性”就是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自然资源,不能只考虑游客的需要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其他。简言之,就是“小步、适度”地发展。对胡藤堡而言,每天的游客在800至1000人比较合适,再多就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对环境造成影响。

费利萨赫是克伦滕州最老的城镇。据历史文献记载,德国皇帝路德维希在公元860年将这座小镇送给了萨尔茨堡的大主教阿德尔温,一直到19世纪中叶,费利萨赫受萨尔茨堡大主教的管辖。费利萨赫依山而建,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和9米高的城墙将小城围住。护城河、城墙、教堂、山头上的古堡、废墟,走进费利萨赫,种种中世纪的氛围扑面而来。

接待我们的格蕾特女士特意穿上了中世纪的长裙。她说,费利萨赫的辉煌时期是在12、13世纪。我们现在看到的建筑格局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当时,费利萨赫是从威尼斯到维也纳的必经之地,费利萨赫成为这条商道的重要货物集散地。根据当时的规定,商人途经费利萨赫必须缴纳过路费、关税,必须将其带的货物在费利萨赫卖3天,当时的费利萨赫商贾云集。费利萨赫附近有银矿,生产的白银纯度很高,在1130年又获得了铸币权。费利萨赫的银元不仅在当地流通,甚至成为匈牙利东部的货币。一些教团也纷纷在此修建教堂,最多时有11座教堂。

费利萨赫的财富引起周边列强的窥视和某些人的嫉妒。哈布斯堡王朝、法国人和匈牙利人先后占领过费利萨赫,历史上,费利萨赫曾27次遭受战争和火灾的洗劫。战争和一次次火灾的洗劫使费利萨赫开始衰落,人口外迁。目前费利萨赫加上附近的两个村,总人口5000多人,生活在中世纪城墙内的居民只剩下168人。格蕾特说,留不住年轻人的一个原因是当地没有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年轻人只能外出求学。毕业后,他们一般不会回来。几年前,曾考虑在当地建一所职业学校,但大多数人反对,担心这些学生会打破小镇中世纪般的宁静生活。

现在,小镇为发展旅游,已将山头的一座古堡废墟改建成露天剧场,每年夏天要在那里演出几十场。今年主要演出莎士比亚的名作“仲夏夜之梦”。7月底还要组织一场中世纪风俗节,推出中世纪的菜肴,介绍中世纪的习俗、娱乐。届时将关闭城门,人们将穿上中世纪的服饰,将手中的欧元换成古币,街头的路灯和霓虹灯将全部关闭,商摊都将全部按中世纪方式经营,让全城回到中世纪。

这次采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接触到的旅游业人士,无论是导游、经理,还是乡长、旅游协会的负责人,他们都主张“柔性”发展旅游,宁可暂时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旅游资源,要重视旅游质量,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奥地利不少乡镇有一批常客,有些外国人连续几十年到同一地方休假。这与奥地利发展旅游不追求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这也是奥地利走向旅游大国的成功之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