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没有他,就没有精品话剧《立秋》

2009-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特约记者 李建斌 本报记者 杨荣 我有话说

“山西话剧能在全国有一席之地,靠的是《立秋》。但没有贾茂盛,就没有《立秋》!”山西话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临危受命找出路

山西省话剧院成立于1942年,前身是八路军吕梁军区剧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演出中,先后排演了500多部古今中外歌剧、戏曲、话剧、儿童剧,

有着光辉的历史。但从上世纪末期起,山西话剧院走向衰落,到2000年时,陷入最低谷:剧院负债200多万元,账面可用资金仅有91.6元;人心涣散,全院数年不排戏不演出,濒临倒闭。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贾茂盛调任山西省话剧院院长。面对“浴火重生还是彻底死亡”的艰难抉择,天命之年的贾茂盛暗下决心,拼上命也要带大家杀出一条路来。

“一个光荣的团体为何走到如此境地?有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自身问题。只要自己强壮了,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认识到问题所在,首先从强身开始:清理整顿财务秩序,一举扭转了财务混乱的局面;精简人员,分流安置了81名编外人员;改革内部机制,将原有的11个科室精简合并为6个;改革用人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实行角色公平,竞争上岗和临时轮岗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整合优化资源,破除院团“保护圈”,走出“土围子”。

一系列改革让山西省话剧院重现生机。同年10月,沉寂多年的话剧院推出了一台小品晚会,反响不小。接下来移植的精品剧目《父亲》、非典期间赶拍的四幕话剧《天使的微笑》、儿童剧《我能当班长》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广大职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抓住机遇求发展

“一个剧团要想永葆青春,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剧目。”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前进,话剧“门外人”贾茂盛已清醒地认识到文艺团体的发展壮大之路。

2003年山西提出的文化强省战略,给贾茂盛复兴山西省话剧院注入无限生机。贾茂盛及时提出,“山西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山西历史和文化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搞一台能在全国叫得响、有教育意义、反映山西文化精粹的品牌剧目,是山西话剧院的职责和使命!”

2004年,朋友将《立秋》初稿送给贾茂盛。研读初稿,贾茂盛认定这是个好题材,能出精品。他先后往返北京数十次,请来了导演陈?、查明哲,编剧姚宝?、卫中,作曲家王晓刚等国内顶尖艺术家,组成强有力的创作班底。之后两年中,召开了数十次讨论会对剧本反复论证,九易其稿。特别是陈?导演,一开始因剧本不成熟而多次拒绝,贾茂盛多次登门拜访,硬是用他的真诚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感动了陈导。

48天的紧张排练,全剧即将合成时,陈?导演突然因心脏病猝死溘然去世。面对意外的打击,贾茂盛强忍悲痛,立即组成两套班子,一套处理陈导后事,一套继续合成排练。连续5天他吃住在办公室,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硬是用9天时间完成了舞台合成,如期进行了首演。

《立秋》火了,一个剧场连续演出34场,场场爆满。在北京、在珠三角、在长三角、在台湾等地的83个城市先后演出500场,观众逾五十万人。

克己奉公为大家

在话剧院工作的9年中,贾茂盛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剧院的建设和发展上,天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节假日星期天。而在个人生活上,他却极能“将就”!出差住最便宜的房子,吃最简单的饭菜。随行人员常常感慨“跟院长出去就别想轻松,时刻得准备吃苦”。而贾茂盛却认为,剧院不富裕,得把有限的钱都用在刀刃上。

心里没有自己,对职工却十分关心。老导演谢亢、中年骨干田江水得了肾衰竭,医生诊断需要换肾,一向节俭的贾茂盛没有犹豫,痛痛快快支付了医疗费。对此,他只说了四个字:“救命要紧!”家属院脏乱差,贾茂盛就从演出收入中抠,今天抠一点,明天抠一点,硬是把整个院子整治得井井有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军人出身的贾茂盛凭着满腔热忱和辛勤工作,让山西话剧事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因工作突出,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山西省特级劳模”、“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中国话剧金狮奖经营管理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十大文化创新人物”等光荣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