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像关心“三农”一样关心“三矿”

2009-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与煤炭工业的悉心相伴,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教授对于我国的矿工、矿山和矿区的感情与日俱增,在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荣誉的同时,对于我国煤炭工业的未来发展,他也有理性的思考:要像关心“三农”一样关心“三矿”!前不久,本报记者就

此采访了葛世荣教授。

为什么会提出要像关注“三农”一样关注“三矿”

葛世荣:这是一件被我们忽视了的事情。三农问题涉及的是全国人民吃饭问题,这就是我们把三农问题放在这样一个高度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现代社会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很难有社会的现代化,而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的现代化,重要的“粮食”就是煤炭,70%到75%的能源要靠它。要能够维持现代化,就要关注“三矿”――矿工、矿山、矿区。

我们有些忽略“三矿”问题,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关注“三矿”问题从而出现了众多的煤矿安全问题,能源平衡供给问题,甚至说煤炭能源的洁净化问题等等,都没有把它关注起来。纵观煤炭行业发展中包括政策,包括国家宏观的战略,包括矿区发展的技术,甚至矿工素质的提高,可能都不像“三农”那样提得那么重要,那么高,而现在反过来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大的行业问题,可能都和这个有关系,所以我们要关注“三矿”。

应该给予煤矿工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葛世荣:从矿工说起的话,他们的生活和处境很艰难。上世纪50年代,矿工在国家是很崇高的职业,那时煤矿工人在产业工人中排老一老二,“开滦精神”、“开滦煤矿”都是一面旗帜,而现在呢,矿工在整个产业工人中被提到得很少,我觉得对他们很不公平。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社会公众对他们的看法评价,还是整个的行业形象来讲,都很不公平,因为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地下辛勤劳动而开采光明,把煤炭送到地面上来,供我们消费使用,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哪个行业都离不开煤炭。我们确实对于他们关注的不够,对他们的生活条件,对他们的生存条件,对他们的家庭,甚至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关注的很少。

我看到一份材料,说就连技校的学生都不愿意到煤炭技校学校上学。矿工社会地位的解决,是个社会大环境问题。所以全社会应该公正地对待矿工。当我们在都市里享受欢乐的时候,不要忘记现在将近500万的矿工,产出了将近28亿吨的煤炭,75%的国家能源。现在很多矿山实行用工合同制,换句话说矿工不是以前所说的国家工人了。矿山要进行城镇化建设,矿工的计划生育谁来管、孩子的教育谁来管、他们的家庭谁来管,都变成了无业游民还不如农民工了。农民工至少还有农民工小学、农民工学校、农民工培训机构。

矿山作为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发展

葛世荣:一座矿山就是一个生产系统,从学术角度上来讲,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系统,这个生产系统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可以说任何一个人,或者是许多跟矿山周边有关系的单位,都希望从矿山中获得相应的利益。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矿山的地位是国有的大型企业单位,在一个地方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相当高,可以说一呼百应、一求百应。想当年采矿技术没有这么好的时候,国家要为矿山生产供应木材,调动全国力量支持矿山的发展。现在矿山作为企业,当然要融入市场经济发展。但是它的负担很重,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大。像当时国内著名的矿务局动辄有十几万人,采了100多年的老矿区,为我们民族为我们国家作了很大贡献。但是资源有限,采到最后煤被采没了,矿山也就没人管了。而在这之前所有的利税都交给国家了,所有的煤炭资源也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了。

再有,我们国家百分之七十的能源是靠煤炭提供的,在政策、体制、机制方面没有一个大的调控或管理部门。现在国内矿山的经营环境、生产环境还不是很完备,再加上煤矿性质的不同,既有国有大型企业、国有一般煤矿,还有私有煤矿。资源一定是国家的,如果资源转让给私人之后,资源变成民营化,民营企业不会太多考虑国家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而且没办法调控。民营煤矿存在投机行为,就像炒股票一样,没有真正把国家的资源高效率地应用,子孙后代怎么办?一个矿山生存的基础是资源,离开了资源,矿山的寿命就是有限的,或是不长的,没法可持续发展。我个人认为利益最大化是民营企业的根本目标,但是国有企业会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去年大雪灾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到山西大同去,号召要发扬煤矿工人能吃苦的精神,为国家分忧解难,多出煤炭。国家大煤矿是国家的脊梁。像神华、中煤这一类的大企业大基地,要多建一些,通过特殊的政策,让他们形成规模效益,产生特殊的作用,保障能源安全,逐步改变资源结构。

建造繁荣宜居的东方鲁尔

葛世荣:第三个就是矿区问题。实际上矿区也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矿区生存的根本命脉就是煤矿,显然对于矿区来讲,矿山要是经营得好,矿区就会繁荣。矿区要是出了问题,社会问题就会凸现。过去矿区“每月二百三共同度难关”,工人要养活孩子上学、看病、吃饱、穿暖,矿区和矿山一脉相连。德国鲁尔的矿区,经过五十年的调整后,又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宜居的大的城镇区域。六十年前它也是一个乌烟瘴气,空气里充满了焦糊味的煤炭城市。

从矿区的角度来讲,从根本上说采矿就是破坏环境破坏地球,人需要资源和能源必然要破坏环境,那么怎么办呢?那就必须把环境再修复好,这样才能拥有和别人一样的环境质量,这才是科学发展观。我们经常说城乡差别大,实际上城市和矿区的差别也很大,不能光叫城乡差别,因为矿不是乡。那么矿区城市和其他的一些城市不能同日而语。它奉献了脚底下的资源,因为资源的需要才集结了这么一批矿工、一批设备进而形成一个矿区,但是还要考虑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修复问题与和谐尺度问题等等。现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中德能源与矿区研究中心,这是德国原总理施罗德倡导建立的。他觉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而用德国的技术改善中国的安全问题,就不至于总是出安全事故了。我们要努力使中国的矿区能够像德国的鲁尔矿区一样,经过四五十年的发展能够有那个面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