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

2009-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政治形态”、“学术形态”和“大众形态”。无论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之指导思想的政治形态,还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学术形态,在实践上最终都只有落脚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所掌握的大众形态,才具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果只是作为

意识形态停留在报告文献中,或者只是作为专家学者的专利停留在书斋里,而没有真正被大众所掌握,那就疏离了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大众本性。党的十七大特别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从总体和根本意义上来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本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检验这种满足程度的最好尺度,就是这种理论的大众化程度。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结合中国实际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推进的包含许多环节的历史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近中国实际,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中国问题。

任何一种主义都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它只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适应,才能得以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进而才能实现这种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作过明确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有关原理的实际运用时强调:“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则明确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见,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融入中华文化和大众精神系统之中,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变成中国人民大众所能接近的理论,才能真正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对中国实际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以及实现这二者的结合,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帆风顺。正如毛泽东所说:“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的肤浅,何等贫乏”。由于没有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它的某些具体论断区分开来,与俄国革命经验及苏联建设模式区分开来,在革命和建设中我们党都付出过巨大代价。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才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渗入大众的血脉,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要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意义的角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效用化。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管用,能给大众带来实效。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现实的和直接追求实效的”。他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功能性理解,实质上是通过关注大众的生存境遇并为分析解决大众生活世界的问题提供方法来体现的。列宁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运用于俄国现实,他对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的就是由一开始注重“书本”到逐渐注重“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运用中,经历了一个由注重“书本词句”到注重“现实关切”、由当作“公式标签”到当作“行动指南”的曲折过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注重依据实际效果(“三个有利于”)来发展社会主义。他特别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这就要求改变以往那种仅仅停留于纯学术的学院派研究方式,提倡面向和走近大众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派研究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这一理论体系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只有让大众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才能有力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要反映大众生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挥其理论实效,就必须使其基本价值反映大众世俗生活。马克思主义不是对“彼岸世界”的一种论证,而是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其中,关注大众物质利益的实现,就是这种现实关注的重要内容。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需要和利益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还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关注大众感性的世俗生活,关心大众的物质利益诉求。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益主体结构、利益表达方式、利益分配差距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满足大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也只有切实走近大众世俗生活世界,关注大众切身物质利益问题,才能疏导大众情绪,赢得大众认同,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其感染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本性要契合大众心灵世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走入大众的精神或心灵世界,把握大众的“心”情,解决大众精神世界的心灵问题,由教条化或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包容性、为大众立言、与大众进行心灵对话的马克思主义。

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不仅要关注大众的物质利益需求,而且必须切合大众的心理或精神需求。关注大众精神世界,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关怀,当然也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价值维度重新认识人,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反映大众呼声、且具包容特性的理论特征。

当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呈现相互激荡的复杂态势。这些,都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社会变革对大众精神世界的影响,关注大众的精神世界,读好大众的心灵之书,为解决大众的精神世界问题提供可亲可信的理论和方法。也只有契合大众的心灵世界,了解大众“心”情,与人民大众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使马克思主义入心入脑,才能真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表述方式要符合大众思维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还要求表述方式符合大众思维,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和大众理解能力的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角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表述方式的通俗化。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具有通俗性,要善于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要求我们按照现代传播学的“传播――接受”理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借用日常语言和历史典故,使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符合大众思维、为大众所掌握。因此,理论要“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但通俗化绝不是庸俗化。要做到浅出,就必须深入。所谓深入,就是要抓住理论的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就必须深入掌握理论精髓。所谓浅出,就是不仅要符合大众思维,善于运用“三贴近”的大众化语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令人信服地回答大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感性的生活世界事例来阐释抽象的理论形态。当前,我们必须加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传播力度。邓小平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由此,我们理论工作者也应力求写出精炼生动、通俗易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ABC》,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增强其吸引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产品要面向大众群体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上述五个环节,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精神食粮,而不仅仅是专家的学问致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面向大众群体,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接受主体的问题,使由少数专家学者作为学问来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大众手中的思想武器、精神食粮的马克思主义。

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角度来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大众化。一种“主义”要实现“大众化”,必须具有掌握这个“主义”的主体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走的是“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要求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提炼群众的实践经验,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到群众中去”,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众的精神食粮,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专家的书斋式研究转变为大众的思想武器。我们既要重视“从群众中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重视“到群众中去”,让群众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头脑”,使人民大众成为它的“心脏”,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联姻。这种联姻是人民大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是大众“化”和“化”大众的有机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产品与接收主体的需求相结合,真正面向大众。

(执笔:韩庆祥杨振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