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周看点

2009-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背景

据新华社报道,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日前举行的一场公检法系统竞职考试中,组织者突破常规,聘请十八名小学生担任“监考官”。小学生们“秉公执法”,当场抓住近二十名作弊者,引起各界强烈关注。既有人

为尝试叫好,也有人质疑考试组织者作秀。

对改革者不要求全责备

钱江晚报的评论认为,这是将用孩子的纯真激发成年人遵守考场纪律的一次尝试,说明当地有关领导和考试组织者不满现状,他们希望改变而又勇于尝试。这种改革精神是可贵的,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冷嘲热讽。文章指出,如果社会里发生的所有事情,都经得起孩子们的“监考”,都敢于面对孩子们清澈的目光,那么,积聚在人们心头的焦虑将消散大半。

遏制造假的制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正义网的评论文章认为,孩子们的较真揭示出,人情社会的陋习已严重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形成,以致于要用剑走偏锋的手段,才可使一场考试获得较为正常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社会中公正而准确的评价体系的严重缺失,也说明遏制造假的制度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文章认为,解决之道,一方面在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更要加快法规制度的刚性打造与执行。

(以上均为本报记者王逸吟编辑)

背景

杭州“五・七”交通肇事案一审开庭后,关于庭审中的胡斌是替身的说法甚嚣尘上,有网民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称胡斌的替身是一位杭州的哥,名叫“张礼礤”。经过媒体的调查和杭州检方举证,排除了胡斌是替身的可能性,的哥“张礼礤”更是子虚乌有。

网络会因“张礼礤”而道歉吗

针对网络上为证明胡斌是替身而编造伪证的做法,羊城晚报发表评论质疑说,会有人因此出来道歉吗?想来是不会的。网络是一个虚幻的集体,当网络和网友做了什么好事,对反腐和维权起到了推动作用,似乎人人都会站出来分享这份集体荣耀。可如果网络犯了错,制造并传播了谣言,就没有人会站出来把责任领走,只会当作一种无伤大雅的恶搞。文章认为,胡斌替身事件中一些网友轻率、随便、不负责任的作为,把网络这把双刃剑的破坏性和浮躁的一面暴露得淋漓尽致。

网民不必为真胡斌而道歉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则认为,围绕杭州交通肇事案,网络舆论绝不是喧嚣的干扰,它们是外部监督力量,在整体上担任了探求真相的角色。聚焦于公共议题的网民并非尽善尽美,他们的典型特征是对真相的焦虑,而绝不是颠覆真相,他们不必为身为网民而道歉。纵观杭州这起由网民参与的社会事件,真假胡斌不是核心问题,网络舆论已成民众影响政府态度的重要途径。此案再次证明,政府巩固与民众在公信力上的联系及信任是紧迫而必要的。

(以上均为本报记者赵达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