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是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9-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利伟 我有话说

2003年10月15日,我作为首飞航天员遨游太空,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访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这一天,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出征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亲切接见首飞梯队的3名航天员。总书记对我说,相信你一定会沉着冷静,坚毅果敢,圆满完成这一光荣

而神圣的任务,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当我起身告别准备离开大厅时,总书记又向前走了两步朝我挥手,眼里充满深情和期盼的目光。这目光是信任、是关爱、更是力量!我心里更加踏实,更加镇定了。

9时整,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稳稳地拔地而起。590秒,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在茫茫无际的太空,我看到一幅神奇美妙的景象。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边就是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绕着地球高速飞行,昼夜交替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我摘下手套,郑重地在《飞行日志》上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飞船飞行到第7圈时,我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成功着陆。我终于从太空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当我走出舱门时,战友们紧紧地把我围在中间,把我抬了起来,人们的眼里都闪动着激动的泪花。我们终于胜利了!

从很早开始,我就想过要上天。18岁那年,空军部队到辽宁绥中县招飞行员,我瞒着父母报了名,被航校录取。1987年,我从航校毕业,成为空军的一名强击机飞行员,后又改飞歼击机。当了15年飞行员,从华北飞到西北,又从西北飞到西南,我几乎飞遍了祖国的广阔蓝天。

1998年1月,通过层层选拔和严格考核,我正式入选航天员大队预备航天员。离开飞行部队到北京报到之前,师长对我说:“你的身体,你的训练,我没什么担心的,但是你可能要面临学习许多新东西。”师长说得没错。航天员训练的第一堂课下来,我就有些发懵了。有一本《载人航天工程基础》教材,600页,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教材里面大部分内容都很深奥,过去没有接触过。为了尽快掌握所学知识,连续两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

刚到北京时,老一辈航天人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访问中国,在演讲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阿姆斯特朗的话使我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由崇敬、神秘升华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梦想。在北京航天城内的航天员培训中心,面对国旗,我庄严地宣誓:“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贡献一切!”

航天员职业挑战性、风险性极高,要通过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每一项训练都称得上是“魔鬼训练”。转椅训练是一个重要科目,一般人上去转不了几圈就会头晕、呕吐。每次练这个科目,我都选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强度。晚上睡觉我不用枕头,还把床脚垫高以适应太空失重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练到最后,这个科目我可以免试。离心机和跑台训练,我也坚持做最难的、强度最大的,目前我的抗载荷力和抗冲击力都能达到8个多G,相当于自身重量的8倍以上。

在训练最艰苦的时候,我和战友们第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墓碑前,我站了很久。199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工程师潘仁瑾受命主抓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几年苦干,她积劳成疾,吐血后才被发现患了晚期胃癌。她最终未能等到飞船上天的那一刻。

完成首飞任务后,我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成员访问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每到一地,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带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骄傲。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国访问时,遇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华侨,这位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中国的飞船能飞多远,我们海外华侨的头就能昂多高。”

(杨利伟口述,张传荣、张利文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