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

2009-08-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殷梦霞 我有话说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且被认为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没有间断文明传统的国家。支撑这一判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就是史学传统的积久深厚和绵延不绝。史著的真伪与作者的判定,历来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十多年前,著名历史文献学家仓修良教授主编了三卷本的《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一书,在山东教育

出版社和台湾地区的里仁书局,先后以简繁两种字体出版。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多次重印。2005年,编者对内地出版的三卷本进行了大幅修订和补充,推出了五卷本第2版。到2006年2月,五卷本第2版已重印3次,可见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是多么的需要,同时也表明这部书在编纂质量上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初版共三卷,评价介绍历代史学名著86篇;2005年的修订版,将全书的容量扩充为五卷182篇。修订扩充后的新版,不仅于原有的前三卷中新增36篇,对原有三卷未及收入的重要史学著作进行了补充评介,还将一些严格看来似不属正宗史学著述,但与史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笔记、目录、史学工具书和个别价值与影响较大的丛书和类书,如《容斋随笔》、《史姓韵编》、《洛阳伽蓝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永乐大典》等也酌情收录评介。特别是新增评介了20世纪的70部史学名著。诚如编者在《新版序》中所言:“这部《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自有史书以来史学发展的大荟萃,可视为中国史学发展史的一部长编。”

五卷285万字的修订补充版《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对于每部收录史著的评介,全面而又精当。由于作者都是学术训练有素又对史学相关领域有所专攻的知名学人,所以他们对于所选著述的评介,都能够做到取宏用精、深入浅出。既有全面的介绍,又有重点的论述;既有资料的梳理,又有学术的评析;既有知识性的传达,又有思想性的开示。诸如原著的编写目的和历史背景、原著的基本内容和体裁结构、原著的编纂特点和价值影响等等的介绍,全书所有的篇目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构成了该书在基本体例上的整齐划一;而对具体史著价值和史家特色的评析,则既讲求学术史料发展发现的历史感,又注重当下研究超越前人的前沿性,不仅在观点上尊重每个作者的个性化表达,而且在评介的重点上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评价视角和研究心得,做到了诸说并存与一家之言的有机统一。该书堪称是广大史学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打开历史之门、进入史学殿堂的一把便捷的钥匙。

例如,该书对于《史记》的评介,既全面介绍了作者司马迁的生平事迹与《史记》的成书过程,又深入分析了司马迁的经历、思想与《史记》写作的内在联系;既概括评介了《史记》在历史编纂史上开创纪传体的修史体例、确立“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提倡并践行“文直事核”的实录笔法等独特贡献,又梳理评述了司马迁“强调人的作用”、“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重视物质生产在历史上的作用”和“以古为镜”等等杰出的撰述视角和史学思想。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评介者对于司马迁史观中“人是历史的中心”、“为各种人立传”、“时势对人的影响”和“注意人心向背”等方面的评述,不仅深刻阐发了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所具有的可贵情怀及其思想基础,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揭示出《史记》的语言文字之所以生动鲜活、备受推崇,在拥有巨大史学价值之外同时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

对于20世纪史学名著的关注和评介,是五卷本修订补充版《中国史学名著评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由已经收入评介的篇目来看,从对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以及《中国近代史》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山名著的重视,到将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作为“迄今为止内容最完整、资料最丰富、观点最鲜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等等的看重,再到顾颉刚《古史辨》、陈垣《史讳举例》和《通鉴胡注表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柳如是别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选择评介,使得这部书成为对于历代史学名著的荟萃性评介之书,同时也成为呈现给读者的一条数千年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学术展示长廊――在一部书中实现了对于中国史学研究的集中检阅。

读史使人明智。而读这部《中国史学名著评介》,我们在被历代史家“秉笔直书”的刚正精神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崇高追求所感动的同时,还会被前辈史学家求真务实的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所感动,会为他们“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学术风范所震撼。

《中国史学名著评介》仓修良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