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工业篇)

2009-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60年:工业现代化之路 

本报记者郭丽君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我们回望

工业的成长――

1949年,我国钢产量15.8万吨,不到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还不够每个中国家庭打一把菜刀的;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8年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

2009年,在世界和时代的天秤上,我们掂量中国的分量――

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按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分类,50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产品,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利……

中国工业60年,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伟大跨越,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巨大变迁。中国用近3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跨过了先行工业化国家二、三百年的历史,令世界为之惊叹!

白手起家:奠基中国工业

历史回放:1953年10月27日,新建成的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的汽笛一声鸣响,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轧制出来了。人们高兴地欢呼和鼓掌,一位老工人轻轻地摸着已经冷却的又光又滑的钢管,像抚摸亲生的孩子一样,连声称赞:“好!真好。”

一位苏联专家紧紧地握着在场的中共鞍山市委书记的手,祝贺说:“新中国从今天起就有自己的无缝钢管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短短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就基本医治好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创伤,整个中国进入了一个激情洋溢的火红建设时期。

据统计,“一五”期间,开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其中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建设,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这样巨大的建设投资,是旧中国历届政府都无法企及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

在前30年里,虽然出现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但依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从无到有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5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试制从一汽下线;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

到1966年,我国炼油业已分别在抚顺、大庆、锦西实现了工业化。“五朵金花”的迎风绽放,使我国当时石油产品品种达近500种,自给率达到100%,彻底结束了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

专家解读: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缘于“赶超”的强烈意识,而苏联的发展模式似乎又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国家依靠行政力量配置经济资源,直接参与工业投资和生产活动,成为这一时代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冯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迎头赶上:跨入工业大国

历史回放:1982年,金星电视机厂工人的马师傅中了“大奖”,他在车间抓阄抽中了厂里发的“彩电票”。而为了等一台彩电,他的婚期已一拖再拖。

由于当时中国只有三条彩电生产线,电视机是紧销货。当时一台18英寸彩电的出厂价1350元,而一张“彩电票”经过黑市倒手,就值1300元,十分紧俏。马师傅1个月工资42元,月底还有20多元奖金;而同期一名普通国家干部的月工资才40元左右。

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部分工业品供不应求,产量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大到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老三件,小到香烟、火柴和肥皂都需凭票供应。

1978年以来,工业体制和发展机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工业增长。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近30年来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1.98%,支撑了国民经济(GDP)年均增长9.60%。”

近30年来,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民生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其中很重要的成就是中国已经从短缺经济国家变成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绝大多数产品供大于求的国家。

工业生产能力的飞速增长,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供应者。世界上44%的水泥,50%以上的自行车和家电,70%以上的玩具为中国制造。

“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没办法离开中国生产的产品了。”欧洲改革中心是伦敦最知名的智囊机构之一,其首席经济师卡迪卡巴里西博士说,如今中国的老百姓都在用着和西方家庭里摆放一样的国际品牌家电,穿着来自同一家工厂生产的服装,开着同样品牌的汽车。

专家解读: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企业在改革中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在开放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总量和结构都跃上了新台阶,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为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叔莲(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科学发展:迈向工业强国

现场扫描:2009年8月初,兖矿集团东滩矿五百米井下,综采队队长高连浅蓝色的工作服一尘不染,他轻点按钮,五架一组的采煤机高速运转起来。在井上的总调度室,技术人员通过他工帽安装的芯片随时监控他的位置。

1975年,兖矿从德国进口第一套综采设备。2005年中国自主创新的“双柱式综采放煤液压支架”技术出口德国DBT公司,结束了中国综采技术30年来依赖进口的历史。

工业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利用外资,提升了工业现代化生产能力,实现了一批重大工程的突破和跨越,重大装备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朱宏任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工业技术改造取得成效。1999年―2003年,国家运用355亿元国债贴息,支持2000多个技改项目,带动4354亿元投资,拉动效果12倍。”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人是流着汗迎接信息化的。一身是热汗,因为追赶辛苦。一身是冷汗,因为形势逼人。

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中国扬鞭奋蹄――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世界总量的30%,居全球第二位;

现代通讯手段快速普及。目前全国电话用户已达9.79亿多户,其中移动用户6.5亿多户,互联网用户2.83亿户,堪称世界之最;

信息技术如水银泻地,让工业生产在生活中像水一样流转起来,全方位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大幅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质量和速度,节省能量,直至改变社会的组织形式,改变人们固有思维习惯。

“60年的中国工业化,使数亿中国人开始能够越来越多地享受工业文明的福利。”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金碚说,“中国13亿人口中还有更大一部分人仍在期待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从这一意义上说,工业化不仅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将是最大的民生事业。”

专家解读:工业化和信息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已经到了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阶段。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图为第100万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下图为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中国工业振兴60年

(一)新中国早期:现代工业的奠基

1955年,第一辆拖拉机制造成功;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批量生产;

1961年,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

(二)1979年:“改革开放元年”

1979年,首钢等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现利润留成。

1986年,允许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三)1992年:“市场经济元年”

1992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股份制试点的全国性文件。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确定100家试点企业。

(四)1997年:结束短缺经济的标志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五)2002年: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5年4月,中国百年电信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3G“中国标准”TD-SCDMSA试商用,是中国电信史上的重大突破。

工业振兴源于思想变革

――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本报记者郭丽君

金碚:1950年出生于江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执行委员、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

回顾和总结1949年―2009年60年中国工业变革振兴的历史经验,实际上就是重温和反思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所长金碚。

记者:有人说,新中国的60年工业发展可以泾渭分明地分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您如何看待60年工业发展历程?

金碚:工业化是中国60年振兴之路的主题。回望新中国60年艰难苦斗的历程,就是在思想、体制、战略和政策上的不断寻求变革道路的历史。其中,在行动上,前30年是试图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想主义变革道路,以不断的“革命”运动为特征;后30年则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主义变革道路,以“摸着石头过河”式,或者是“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为特征。这期间,工业都是变革行动最前沿的经济领域。

近30年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源于伟大的思想解放,而这一思想解放所具有的真理性又得到工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检验。前30年的思想解放是以某种意识形态原则为检验标准的,尽管也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往往严重脱离现实;而后30年的思想解放是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尽管也须不断摸索和纠错,但总是充满生命力和不断进取的活力。

记者:思想解放的意义不仅仅是摆脱禁锢,而更在于与时俱进。您认为,当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遵循什么指导思想?

金碚: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经济发展观上必然表现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同时,实现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

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的新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不是放弃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是必须赋予物质文明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更强的人文价值。即发展的价值不能仅仅用生产和产出的物质成果本身来判断,而必须用是否有利于或促进了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来衡量。

因此,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生产方式的科学选择,而且是对生活方式和人本价值的合理选择。按照科学发展观,发展的价值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大量涌流,GDP的快速增长,而且是创造和追求物质财富过程的文明有序,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性互动。

记者:60年来,在各产业中,工业经济发展最快,在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最大主体是工业。请您分析一下,中国工业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是什么?

金碚:除了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决定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业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最高,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最快。在经济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工业化进程,经济连续30年保持高速增长。

无论从怎样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概括与描述,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中国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发展驱动的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记者:可以说,工业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并提供了重要经验。

金碚:是这样的。工业发展不仅成为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实力显著提升的关键力量。而且,现阶段几乎任何重大经济和民生发展规划在经济上的实际作为,都必然体现为需要加快工业发展,特别是扩大工业投资;或者必然体现为企望发达工业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工业精神――效率原则、工业管理――企业化管理、工业改革――自主责任、工业竞争――反垄断性的成效,为其他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振兴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裂变核心”。

记者感言

60年的坚守和改变

本报记者温源

当我国生产的第一滴油注入第一辆车、第一条船,人们就永远记住了抚顺石化这个响亮的名字。

走进抚顺石化石油三厂分子筛车间,当班的罗洋端坐在两台电脑前,目光紧盯着屏幕上快速变化的数据,“500米开外的分子筛脱蜡装置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在操作员工的控制之中,任何微小的波动和故障都将在几秒内通过鼠标点击解决。”工作15年的罗洋满脸自豪地说。

1948年,当饱经20多年日本帝国主义掳掠和战火洗礼的抚顺胜利解放,也开启了新中国石油炼制的历史,抚顺石化承担起为国家建设炼化石油的艰巨任务。“那时我们都是加班加点地将从油母页岩出油品。”与罗洋不同,在已为抚顺石化奉献了35个春秋的李宽军眼中,抚顺石化曾经是另一种景象。

60年,弹指一挥间,抚顺石化却已是日月换新天:年原油加工量从新中国初的8.9万吨,提高到现在的971万吨,正从新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向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迈进,总投资227亿元的“千成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正在建设中……

60年,抚顺石化变了。但是,当我们走近抚顺石化人,走近抚顺石化每个普通车间班组,却深深地感受到有一种传统深水静流,有一种精神历久弥坚。

从1964年石油二厂中转站卸下大庆油田第一桶原油,大庆精神也在这里扎下了根。当一位将要退休的老师傅最后一次在岗位上把他用了20多年的消防泵房钥匙交给新来的青工时,他深情地说:“我在师傅那儿接过这把钥匙时,这里的一切都是完好的!”――新老职工交接不仅传递着责任,更传承着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业精神是中国石油企业的传家宝,也是新中国工业60年大飞跃的精神之魂。多少年来,我国的工业企业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艰苦创业,为共和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抚顺石化,记者在采访中深深地感到,新一代的工人不仅坚守着一种创业精神,更焕发出一种创新精神。在抚顺石化成长起来的东北工建抚顺分公司维修车间密封班班长赵林源,靠着永不停息的顽强毅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靠着过硬的本领对80余套进口和国产设备密封进行技术改造,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炼化行业公认的“密封专家”。第一个以班长名字命名的班组“王海班”,十几年如一日,认真开展岗位练兵,他们技术精湛、管理精细、勇于创新,凭借高超的技艺,打破了外国人创造的多项操作控制记录,为企业累计创效4亿多元。赵林源说:“我可以没文凭,但不能没技术;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搞技术创新需要科学家、需要工程师,同样也需要像赵林源这种新的技能型工人。没有在难题面前敢于冲击,在洋设备面前敢于挑战的精神,就不能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潮中迸发出创造热情和聪明才智。秉承着我国工人阶级这份勇于吃苦、乐于拼搏、勤于创新的优良传统,相信共和国工业60年的振兴之路必将基业长青,再创辉煌。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