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儿童电影回归创作本体

2009-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军 我有话说

今非昔比,儿童电影每年产量都能达到四五十部。数量和质量,最忌此消彼长。让人欣喜的是,新鲜出炉的一批儿童电影,无论从题材与类型的多样化,还是从艺术品质的精致度上,无论是从儿童电影的本体把握上,还是从具体的艺术手法和技术处理上比照,都比往年有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类型与题材多

样化

类型意识的觉醒,是电影创作成熟的标志。同样是中学生题材,《男生贾里新传》、《男孩都想有辆车》、《乌龟也上网》三部影片的故事讲法就完全不一样。“贾里”是典型的常规校园类型,走的是老老实实塑造好人物、娓娓道来讲好故事的路子,传统但见功力。“男孩”属于动作类型,炫得有内容,酷得有质感,外在的动作和内在的情感结合得自然天成。“乌龟”是童话类型,与中小学少年儿童心理欲望相契合,把善良、诚实、勇敢等品德教育的内容深寓其中。以动作类型来结构剧情的青春励志片《寻找成龙》、《少林四小龙》也很有特点。这是两部直接冲向院线的儿童片,融合了当下诸多商业元素,很好看。这批新片中还有艺术类型的《鸟巢》和《茶壶》,从容不迫,细致入微地娓娓道来,耐人寻味。或许可以把《买买提的2008》、《大厨小兵》归为体育片类型。前者是轻喜剧风格,后者却有点像表现派戏剧,叙事和人物的动作表情都极度夸张。另外,还有准舞台艺术片《锦绣花园》,是以故事线索将一台优秀的舞台演出串在一起搬上银幕,结构大胆。再有就是游戏感很强的《小英雄雨来》,尽管有不少硬伤,仍具有探索价值。值得关注的是这批新片中还出现了一部灾难片《5・12汶川不相信眼泪》,虽然本人以为把儿童片拍成灾难片,需要慎之又慎,但作为一种类型,或许可以探讨。在类型这个问题上,有一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没有一部科幻片。

创作者处处流露真诚与深情

看新近拍摄完成的这批儿童电影,无论是动作类型还是艺术类型,无论是喜剧还是正剧,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创作者倾注了对生活、对少年儿童的理解和热爱。《买买提的2008》所包含的创作者对新疆这片土地和孩子的热爱之情,全由银幕上金色的土地、热情奔放的弹唱和充满激情的叙事及人物的塑造淋漓尽致地倾泻出来。《走路上学》让人无法忘怀的,是纯朴自然而又深情的姐弟之情,这是笔者自有记忆以来,从电影里所看到的最动人、最为之倾倒的一段姐弟之情,清纯而深切,动人心魂。影片开始第一组镜头,宛若天籁的音乐带出姐姐娜香跳跃于山涧的身姿和滑行在铁索道上的面容,使人相信,此山此水此人如此美好,人世间的一切,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拥抱和歌唱的。同样的故事,如果换一种“口吻”去讲,很可能讲成一个落后山村求学孩子的苦难人生。而本片的创作者却从青山绿水中看到了人生的美好,在简陋幽暗的校舍中倾听到心灵的悠远歌唱;那天然形成的山崖沟壑和汹涌波涛,挡不住美好心灵和人间真情真爱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温暖。姐姐娜香走了,但姐姐不是在苦难中逝去,而是在欢乐的音符中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悠长的牵念,姐姐在天之灵,最后也一定会绽开灿烂的笑脸,深情地看着弟弟瓦娃不再靠索道而是走过宽阔的大桥,走路上学去。在一定程度上,文如其人,这些也都该是创作者心灵的折射吧!《男生贾里新传》的阳光生活,《鸟巢》对奥运北京的坚韧向往,《茶壶》对诚信的执著和友情的真切,《空巢里的孩子》小孩儿对大人的深情诉说和少年对母爱亲情的渴望,《寻找那达慕》心灵对心灵的洗涤和净化,《我坚强的小船》三个殊途同归的少年对真善美的呼唤,《缘来是爱》对缘和爱的崇高阐释……无一不透出这批儿童电影创作者的真诚与深情。

真心真意,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弥足珍贵!

坚守儿童立场态度鲜明

要拍好儿童电影,必须要做到爱心、童心、平等心“三心统一”,并要有鲜明的儿童立场。这批儿童电影的创作者们,无论自觉与否,大都坚守“三心统一”和鲜明的儿童立场,因此才会有充满爱心真情、童心童趣、与孩子“平等相处”的一批精品涌现。

拍儿童电影,最忌居高临下,这批儿童电影,从总体上摆脱了“伪儿童片”的造作面孔,一洗假纯真的儿童腔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活生生的儿童世界,真真切切的儿童形象。《男生贾里新传》是最容易滑到说教和儿童腔调的深渊里去的,但作者坚守了儿童电影的本体精神,保持了校园生活的原生态。《寻找那达慕》也是最容易在五六岁的小姑娘其其格的形象上犯假纯真和儿童腔错误的。如果创作者以“老朽”的儿童片观念创作,原本可爱的五岁蒙古族小姑娘其其格就难免遭到儿童腔调和假童真的裹胁!同理,《走路上学》里的姐弟也会双双落入“概念儿童”的圈套,从而失去真切自然的姐弟之情。无论《茶壶》里的小胖孩儿牛芽青笑嘻嘻的表情和两肋插刀式的仗义,还是《我坚强的小船》农民工小孩扣子的倔强,《男孩都想有辆车》椎子的“老大”气势,《男生贾里新传》好孩子贾里的一脸阳光,《寻找那达慕》其其格一声声“那为什么”的疑惑和扑闪着眼睛的纯真,《走路上学》娜香、瓦娃姐弟俩的亲切相依都是站在当下少年儿童立场上,原汤原味地重现了当下少年儿童的身形与灵性,不再把儿童当做成人世界的传声筒。这既是对儿童电影本体的认同与回归,也是儿童电影创作质的进步!

少数片子表现了儿童却不是儿童片

即使还沿用“儿童电影”的概念,笔者也认为,标准的儿童电影应该是以儿童形象和生活为表现主体,以相应年龄段的儿童为观众主体(而家庭电影的概念是成人与儿童共同为观众主体),两点必须同时达到。只达第一点,就是“拿儿童说事”了。儿童不喜欢看或看不懂的,当然就算不上儿童电影。有些“拿儿童说事”的“儿童片”,从思想主题到艺术技巧都属上乘之作,但就是儿童看不懂。看不懂,要让他们喜欢,就难了。最典型的是《空巢里的孩子》,这部让大人忍不住唏嘘落泪的片子,其实是孩子对大人的深情诉说,让外出打工赚钱的父母体味一下留在家中的孩子的无助和孤寂,感知一下孩子对母爱的渴望,对父母归来的企盼,让社会学家们了解一下留守孩子面临的心智能否健全和基础教育能否落实的社会问题。这是一部很有诗情并且叙事性很强的散文化电影,深情而感伤,悠然隽永,意味深长。这一切特质都来自于娴熟的镜头语言和舒缓的叙事节奏,还有不少象征性、隐喻性的画面及段落。显然,这需要有一定视听文化积淀的观众才能“稍解其中味”,让好动的孩子坐下来品味大人的隽永,太勉为其难了。《我坚强的小船》、《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缘来是爱》、《滚拉拉的枪》、《茶壶》,在艺术上都很有追求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些影片中儿童都是主角,但遗憾的是它们不能算给儿童看的儿童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