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湘江重金属污染警钟催人

2009-08-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龙军 我有话说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笔下,蜿蜒北上的湘江曾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时至今日,每年数以亿吨计的污水排放却使美丽的湘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威胁。数据显示,仅2007年,湘江流域排放工业废水就达5.67亿吨,生活污水11.19亿吨。尤其是重金属汞、镉、铅、砷等排放量十分突出,成为湘江治理的心腹之患。

湖南简称“湘”是因湘江而得名。2007年,湘江沿岸8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湖南全省的73%,全流域人口占全省的59.5%。湘江流域在湖南有着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重化工业密集区之一。

从水质良好到污染不断加剧,湘江重金属污染正一步步威胁着流域附近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以及生产安全。

今年以来,湖南省环境污染事故呈高发态势,相继发生了浏阳市湘和化工厂镉污染事件、原湖南铁合金厂非法转移铬渣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这一系列污染事件成为湘江重金属污染的缩影,也为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

现状:从“漫江碧透”到污染严重

作为湖南的“母亲河”,湘江出现“质”变不过半个世纪的时间。

1957年,湖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对湘江进行监测,报告显示水质总体良好。但到1966年,湘江便监测出了铬、铅、锰、锌、砷等重金属。

1971年,湘江流域已出现部分江段饮用水重金属严重超标现象。同年11月,湘江边的衡阳发生了中国环境史上第一次因江河重金属严重超标而出现的居民饮用水供应被迫停止数天的事件。1978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给中央有关部门的报告分析指出,湘江已成为国内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

湖南省环保局1981年―2000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总体水质自上世纪90年代呈恶化趋势,主要污染源为工业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工业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明显,株洲、湘潭和长沙河段污染最为严重。

2000年之后,湘江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资料显示,“十五”规划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在“长株潭城市群”中,以万元产值排水量为例,湘潭、株洲两个城市的万元产值排水量位列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前5位,仅低于四川泸州、广西南宁;按现行饮用水源评价标准,湘潭几乎全年不能达标;在湘江枯水期的5个月,“长株潭”河段镉浓度严重超标。目前,长沙是全国省会城市中污水处理率最低的城市,湘江流域还没有一个县城建有污水处理厂。

污染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湘江流域局部的正常供水被打断;因重金属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鱼类大幅减少,数以千亩计的农田不能耕种,有相当地域的鱼类、粮食、蔬菜不能食用。

成因:粗放式发展、历史欠账多

位于湘江河畔的水口山集团,有着113年的历史,正是这家赫赫有名的企业,由于过去在相当长时期内粗放式发展,成为了湘江重金属污染历史欠账“大户”。在生产高峰期,企业二氧化硫年排放达2万吨以上,年产生工业废渣15万吨以上,日排放工业废水4000吨以上,重金属污染主要为铅、砷、锌、铍等。

粗放式发展、历史欠账多只是一方面。专家分析,湘江重金属污染的原因,还与科学技术落后、环保投入不足与认识不够、资源盲目开发、河流底泥重金属富积等因素有关。

从株洲湘江大桥望去,位于株洲清水塘工业区的霞湾港烟囱林立,天地灰蒙蒙一片。在湘潭电化集团毗邻湘江不足百米的后山上,零乱堆放着约50亩电解锰渣和各种生活垃圾。企业固体废物储存不规范,遇上下雨天气,电解锰渣就渗透到了湘江。

目前,湘江流域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因环保意识不够,没有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手续,执行环保“三同时”(对环境有影响的基建等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困难,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今年3月,湖南省环保局在“长江环保执法行动”中对长沙、株洲、湘潭等5个市300家企业进行督查,发现有偷排行为的企业共17家,环保设备部分停运的有9家,超排的有11家,偷排、漏排现象依然严重。

河流底泥重金属富积,也加大了湘江治污难度。2006年1月,株洲水利公司对霞湾港清淤导流,结果使大量含镉废水排入湘江,造成了“镉污染事件”,导致长沙、株洲、湘潭水质出现不同程度污染。

危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40多亿元

作为全球极具盛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铅、锌、锑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自然成为了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因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行业大多依水而建。数据显示:2005年,湘江流域的工业总产值占据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1%;2008年,湖南GDP跨入“万亿俱乐部”之际,有色工业总产值也跨过了1000亿元大关。

在湘江流域,分布着株洲冶炼集团、水口山集团、中盐株化集团、湖南海利化工集团、湘潭电化集团以及华菱钢铁集团旗下三大钢铁企业等国内行业规模名列前茅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国“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布点的老工业企业,这些“大块头”以及数以万计的冶金、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等中小型企业,也就成为湘江治污的重点和难点,并产生了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株洲霞湾港、湘潭竹埠港4大治污“主战场”。

受重金属污染后,湘江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农业和渔业减产。湖南环保部门数据显示,由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0亿元以上。

治理:“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湘江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家鱼产卵场区之一,随着水环境重金属污染加剧,湘江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渔业产量目前不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分之一,回游性和半回游性鱼类几近灭绝,在株洲霞湾港区,常年采集不到任何水生底栖生物。

2006年,株洲天元区新马村超过150位村民在体检中被查出慢性镉中毒,湖南相关调查组的结论认为,主要是由于这个区域土壤中含镉本底值高、区域内工业污染源的排入、农业生产中施用高镉化肥等多种原因形成,该区域耕地土壤已受到镉污染,稻谷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不宜食用,叶类蔬菜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应限制种植。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湖南一直在致力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实践,编制了全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区域经济规划体系,取得了交通同环、金融同城、环境同治与产业聚集等初步成效,贯穿三市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也迈出了较大步伐(详见2006年3月和2007年5月本刊分别刊发的《“城市群之惑:长株潭24年经济一体化实践调查》和《全国6省份争夺第三个新特区名额》)。

2007年7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治理湘江重金属污染,推动湘江经济带文明,也就成为了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向水上排档的钢板架聚集了大量的漂浮垃圾,不但阻塞了湘江的水流畅通,还污染了环境。

新华社记者龙弘涛摄

声音

湘江何时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

4月18日,“2009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际合作高层论坛”在长沙橘子洲举行。会上,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与湖南省省长周强签署了“共同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协议”\(下称“协议”\),双方将在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试点、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环保科技示范工程等8个方面加强合作。

根据协议,湖南将在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税费改革、污染责任险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方面获得全国率先试点权。同时,湖南省组织开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水系、水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和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对有色金属矿山尾矿库进行综合治理等,国家环保部将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重点支持。当地政府在今年也明显加大了对湘江治污的力度。2008年6月,湖南决定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74亿元整治湘江水污染,而此前的2006年、2007年,湖南就陆续出台了“长株潭环境同治规划及相关政策和考核办法”、“湘江镉污染防治办法”、“‘十一五’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通知”等重要文件和措施。

湘江作为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直接关系到长江的环境安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任重而道远,已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全国人大代表胡国初、肖利琼等专家共同呼吁:应将湘江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设立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将湘江重金属污染整治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新增中央投资予以重点支持,恢复湘江“漫江碧透”的风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