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评论要学会贴近民意

2009-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韵 我有话说

日前,中国文联第四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结业。来自各文艺家协会、各地方文联及高校的近百位文艺评论从业者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交流、研讨。面对网络评论的风起云涌,面对非专业评论的“越俎代庖”,大家都深切地体会到了在传媒时代专业文艺评论日渐被边缘化的窘迫,甚至有人认为专业文艺评论已经面临被大众

“视而不见”的危机。

“也许你委屈,也许你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如此境况,评论家们该怎么办?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文艺评论的外行、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我想建议:文艺评论要学会贴近民意。

贴近民意,就要多说“人话”,少说“神话”。所谓“人话”,就是普通百姓能听得懂的话,而“神话”就是那些佶屈聱牙的文字。无论是在报章、荧屏还是网络上,凡是吸引众多眼球的评论,一定是言辞通俗易懂的。当下不少专业文艺评论文章,似乎词句不晦涩、理论不艰深就不足以显示水平。这种文章成为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而对普通人来说根本就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这种情形之下,评论对公众的帮助、引导作用又从何谈起?

贴近民意,就要多写“科普”,少写“鸿篇”。所谓“科普”指的是具有普及性的、短小的欣赏类文章,而“鸿篇”指的是篇幅宏大、系统的理论性文章。目前,专业文艺评论者中存在一种倾向,认为“鸿篇”才算是成果,“科普”不过是“小儿科”,因而忽略其价值甚至不屑去写。但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之间的桥梁纽带,引导、帮助普通大众认识文艺作品,进而使之具备一定的审美水准、学会欣赏,不正是文艺评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吗?

贴近民意,就要关注当下,及时发言。评论与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时效性。理论可以在尘埃落定后再做总结性梳理,而评论则必须有快速反应的能力,需要在文艺作品发表或上演后立即开始。一些专业评论工作者不善于、甚至不屑于评论当下最热门的文艺作品或文艺现象,认为这种评论肤浅,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也总有一些人埋怨一些媒体评论越俎代庖、大有取代专业评论之势。只是不知道这些怨言满腹的人有没有想过,恰恰是他们自己拱手让出了这块领地。不断有新的文学艺术作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而专业的文艺评论却未能及时跟进,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不能做出审美评价。而这种评价往往正是人们最希望获知的。于是,媒体的新闻评论成了惟一的声音,于是,媒体评论取代了专业的文艺评论……

专业文艺评论者在呼吁、等待外部环境、评论生态扭转的同时,也从自身着手做些改变吧。就像那句广告词说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文艺评论只有学会贴近民意,民意才会贴近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