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视湘军:让“快乐”有热度有深度

2009-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唐湘岳 龙军 我有话说

8月20日,湖南卫视与兄弟媒体联合举办“跨越海峡的爱心――援助台湾受灾同胞赈灾晚会”,让人想起2008年冰灾之后,湖南卫视取消春晚,赶制了大型晚会《我们一起过年》,为受灾民众募集善款、送上快乐。

有人说,电视湘军在全国刮起了一股“快乐旋风”,但是在“快乐”之外却有着并不轻松的东西。

对湖南电

视业而言,“快乐”不是一份轻飘飘的享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们在发展道路上一步步走来,在把“为观众创造快乐”变为核心追求的过程中,湖南广电的机制体制改革,已经悄然进行了三轮。每一轮改革,都是一次艰难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以成长的阵痛催生着更大的“快乐”。

品牌锻造,让“快乐”有热度

在观众眼里,湖南卫视的台标是一枚金灿灿的“快乐芒果”。作为湖南卫视的核心口号,“快乐中国”已叫响全国,而湖南经济频道、公共频道等九个省内频道也各自拥有一大批“快乐拥趸”。

什么是湖南电视追求的“快乐”?湖南电视人说,就是用观众喜欢的方式和他们沟通,因为“和谐生快乐,快乐生和谐”。

“快乐”背后,是一条足迹斑驳的长路,起点的路标上刻着“1995”。那一年,湖南经济电视台成立,试行全员聘任制。现在的湖南电视领军人――省广播电视局局长、广播影视集团总经理欧阳常林竞聘担任经视台长。他回忆,当时省广电厅宣布了“三给三管”,即“给频率、给担保、给权力,管台长、管导向、管效益”,其余一律靠自己。欧阳常林嗅出了其中“放手大胆闯”的信号,于是,经视力推频道整体形象设计,一时间业绩不俗。

“鲇鱼效应”很快显现。在经视的刺激下,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上星,在全国电视界率先实施周末战略,《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栏目相继诞生;1998年,湖南生活频道推出;1999年,湖南文体频道独立运作……“电视湘军”峥嵘初露。

然而,进入新世纪,由于频道定位重复,湖南电视业绩一落千丈。于是,2000年末,全国首家省级广电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成立,以整合资源、集团化发展为主旨的第二轮改革随之启动,电视湘军重绽生机。

2006年,湖南广电又率先启动第三轮改革,致力于“从体制内走出去、从国内走出去、一个新的市场主体立起来”。接着,国内首家电视直播购物公司“快乐购”亮相,“金鹰网络电视台”开辟新阵地,国际频道落户香港辐射海外市场……

伴随着改制,湖南电视的“快乐”定位日渐明晰。2003年,湖南卫视定位为“娱乐,年轻,全国”,次年,“快乐中国”的口号出台,湖南卫视成为国内首家对自身形象清晰定位的电视频道。

内涵提升,让“快乐”有深度

“导向金不换”。从湖南广电大厦西裙楼一楼沿楼梯上行,一抬头,迎面扑来五个大字。看看落款,是湖南广电前任掌舵者魏文彬的手书。

“挂在这‘必经要道’上,就是为让每个员工上下楼都能看见,不断提醒自己”。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姜欣说。

湖南电视人有自我审视的勇气。他们深知:正确的价值取向永远不能背弃,有责任感才会赢得公信力。

十八年前,魏文彬已经把这个信条一掌“拍”进了湖南电视人心里。

1991年,刚升任湖南电视台台长的魏文彬前往湘西调研。晚上,他看到一间小店里摆着台黑白电视机,正在播放湖南电视台的节目。乡亲们围坐着,看得入神。可那档节目却让他无地自容。回到台里,他立即召集会议,痛心地谈起了这一幕。“观众多么期待好节目啊,可我们给了他们什么?格调低下、粗制滥造,‘撒向人间都是沙’啊!”说着,他狠狠地一拍桌子。

时至今日,这一掌余响犹在。

“娱乐是我们的特长,但湖南卫视不是一个只会用歌舞、选秀取悦大众的平台,我们必须提供能滋养心灵、传播文化的节目。”作为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制片人,张一蓓深有感受。《天天向上》是一档展现礼乐文化的脱口秀节目,开播以来,因其幽默的形式和较高的文化含量备受欢迎。

这样的栏目,在湖南电视各个频道都不鲜见。《国球大典》《阳光伙伴》,在综艺节目中宣扬团队精神、坚强品格;《新青年》《今日谈》,在专家与观众的对谈中解析纷繁、开启智慧;自制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袁隆平》,唱响了感人的时代之歌……正如欧阳常林所言,“我们正尝试把‘雅高端’与‘俗娱乐’融合打通。有品质的娱乐节目和有内涵的高端节目,将成为湖南卫视互为发展的两翼。”

机制保障,让“懒汉”变“人才

8月15日晚19时35分,《快乐大本营》在观众的欢呼中如约登场。记者见到,制片人龙梅和往常一样盯在现场,此时,离她的预产期只有十余天了。

电视湘军里的准妈妈们,似乎都把工作当成了最好的休息。2008年7月,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打造的户外运动栏目《奥运向前冲》正在湖南卫视热播。主持人王欢已怀孕两个月,却坚持在烈日下录制节目。后来,她给孩子取名“冲冲”,来纪念这段“向前冲”的日子。

《勇往直前》制片人宋点说,是集团良好的人才机制和广阔空间,给了大家百分百的热情。他自己就是这种机制的受益者――曾任大型活动中心副主任的他,转行后负责过《快乐大本营》《阳光伙伴》等七八个栏目,虽然“从官变成了干业务的兵”,却乐在其中。因为,做节目的环境越来越宽松,视野越来越开阔,成就感越来越强。

“集团为我们打造了‘人才直升机’,不管哪个频道做的节目,只要收视率高,就有机会拿到卫视向全国播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张一蓓说,在集团里,所有团队平行面对决策层,没有繁琐的中间环节,沟通起来顺畅高效。

这种科学的用人机制,在集团第一轮改革中就开始了。经过十余年发展,“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公开竞聘”的选材机制得以确立。

现在,集团内各媒体主要负责人都在40岁左右,业务骨干都在30岁左右,年轻的制片人们带领着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团队,争取着每年被选送国外深造的机会,享受着接到“台长嘉奖令”或被评为“超级员工”的荣耀,为湖南电视业提供着难以估量的创意与能量。

生产快乐的电视湘军,正在这份快乐体验里不断成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