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远水近渴话“应急”

2009-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今年以来,北京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近3成。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北京启动密云、怀柔、平谷三大应急水源地。

北京降雨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

北京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日前联合召开“北京市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利用情况”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水务局副

局长、新闻发言人毕小刚说,今年降雨量多于往年其实是市民的错觉。为应对水资源紧缺压力,截至今年7月,从河北调了3亿多方水进京,目前北京市地下水开采量基本与往年持平,而下一步地下水的开采将取决于今后降水量的多少。

可是,大多数北京人感觉今年降雨量不少呀,怎么突然就因缺水而应急呢?

对老百姓来说,“应急”这词儿让人有几分悚悚然的着急。毕小刚说,今年截至8月11日上午8时,北京的降雨量为326毫米,而去年同期的降雨量则为438毫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2%,跟历年平均相比亦减少了26%。人们感觉到的降雨量较多只是一种错觉。

据介绍,今年北京降雨多在城区,而郊区和水源地较少。城区降雨到目前来说有369毫米,而郊区水源地和广大郊区降雨量只有268毫米。此外,今年北京局部地区暴雨多,普遍降雨少。比如,7月30日天安门广场地区一次降雨就达到120毫米,往西不到10公里的海淀却只有3毫米。并且,北京7月20日到8月10日的主汛期,降雨的日数多,但每次的降雨量少。今年主汛期期间,共有14次日降雨,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而去年同期的降雨日数只有8天,降了118毫米,相差20%。

所以,生活在降雨分布中心区的居民感觉今年北京降雨相对较多。而生活在延庆、海淀、门头沟、房山、密云等地的居民就会感觉降雨相对比较少。

对“应急”不必大惊小怪

人人都知道,生产生活中缺少什么也不能缺少水,然而“供水”和“应急”对大城市来说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人们应当从容面对。

古今中外搞水利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自然界的水资源通过多种方式供应给社会,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对水的需求。缺水了,就得想办法“应急”。有专家说,对“应急”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大自然的恩赐有时会与人们的愿望截然相反。“紧缺”一词在人口激增和资源消耗加剧的今天已经变得不那么陌生了。

据了解,今年北京主要的水源地密云水库降雨量只有224毫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0%。官厅水库上游的降雨量是136毫米,跟去年同期的212毫米相比减少了36%。而且,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上游来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以来,密云水库来水仅为7500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入库量减少2900万立方米,减少28%。官厅水库来水900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一半。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为11.7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1.3亿立方米。

北京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就得首先确保供水和环境用水。

北京曾经成功地应对了连续数年的干旱,北京人对大自然的恩赐没有侥幸心理。北京人已经用科学、实效的工作创造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据北京市水务局有关人士介绍,从开源上讲,早在数年前就对相对富水区开发应急水源,以解燃眉之急,并为调整用水结构、节水、远距离调水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应急供水,必然有个应急开采来伴随。地下水应急开采是指当城市出现供水危机时,利用地下水含水层多年调节能力强的特点,适当地动用地下水的储存资源,应急供水,以确保城市稳定供水。

针对北京市严峻的水资源紧缺和局部丰富的地下水源可适度开发这一现实,可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设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科学适度地开发第四系孔隙水乃至隐伏基岩水,一定程度地增加地下水总储水量,关键时候提取使用。同时,最大限度地与地表水联合调蓄,以保北京平稳地度过干旱年份,进而保障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根本出路一是南水北调,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

据介绍,应急水源地主要是水库周边的地下水,每年根据降雨量、水库蓄水量,随时调整供水量。北京应急水源地于2003年初步形成,开始启用应急水源地供水,北京在怀柔、平谷、房山、昌平和顺义地区,共建设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北京启用应急水源地,以保证在2010年“南水北调”这“远水”工程完成进京之前,避免超采地下水、挤占农业和环境用水,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

北京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着手对本市的用水、需水情况进行调研,经过几年努力,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综合性、权威性的调研报告,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一并编入了后来形成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也就是说,北京市的一系列应急供水工程建设,正是“规划”、“预案”实施的重要之举。

基于首都的特殊地位、艰巨的发展任务,北京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始终把搞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作为第一要务来抓,以解决首都这个“第一瓶颈”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

北京市有关权威人士指出,建设应急供水工程毕竟是权宜之计,只作“应急”,只解“近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南水北调,二是建立节水型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