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军心为长剑磨

2009-08-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本报通讯员 张荣 我有话说

坚守深山大半生,他为国仗剑,勇于担当;呕心沥血育英才,他虚怀若谷,桃李芬芳;柔情似水爱病妻,他不离不弃,忠贞不渝――

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陈礼国,为大国长剑扬威九天经纬人生,成为官兵仰望的精神标杆。

“八一”前夕,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他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舍生忘死换来重要数据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首次进行某型导弹装备整装空运试验。陈礼国作为两名随机技术保障人员之一,负责监测和记录装备在高空状态下的技术参数。

当运输机按计划返航时,天空突然黑云翻滚,机场上空气流骤强。而各备降机场,气象同样恶劣无常,难以降落。

油料即将耗尽,运输机准备迫降。机长提示大家“给家人写几句话”。而此时的陈礼国,镇静异常。他用安全带把自己紧紧捆牢,眼睛一直盯着不断变化的测试数据,把参数变化一项不漏地记录下来。

飞机迫降成功,陈礼国意外收获了装备颠簸频率、倾斜角度、位移状态等一系列重要数据。科研单位和武器生产厂家的专家赞叹:“这些数字价值连城,为导弹装备的改进定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居深山、穿戈壁、走大漠、上高原……陈礼国入伍39年,先后6次面对生死考验,为大国长剑扬威九天摸索和积累了一系列可靠数据。

那年秋天,为检验某型导弹装备安全性和有效性,解决部队训练实战化问题,第二炮兵某基地即将执行一项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这是我军首次实施此类试验,成功与否影响巨大。陈礼国再次被任命为现场指挥组成员。这项试验的关键环节,是往装备上安装引爆装置――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装”毁人亡的可怕后果。原定执行安装引爆装置的操作号手,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不能正常操作……

临阵换将,谁来顶替?陈礼国站了出来。只见他穿上防静电服、手脚带上防静电环,镇定地走向试验场。经过一个多小时惊险操作,引爆装置安装成功,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陈礼国成为我军在这种“真枪实弹”上安装引爆装置第一人,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填补20项科研空白

陈礼国是由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导弹专家。面对“工资单”上那项“政府特殊津贴”,他有着特别的感悟:“‘特殊津贴’不是‘特殊待遇’,是党和人民在要求我为共和国的导弹事业多作‘特殊贡献’!”

那年,部队执行特种装备远程运输任务。长剑战车犹如一条“绿色长龙”,在群山间缓缓游弋。运输任务虽然完成,但运载工具车体庞大、功能落后的弊端,也被陈礼国看在眼里。他忧心如焚:“现代战争快如闪电,慢半拍就会贻误战机……”

几天后,研制一种“体积得当、功能齐备、机动性和越野性齐全”的新型特种装备运载工具的方案,在陈礼国大脑中形成。10个月后,一辆汇集20多项创新技术的新型特装运输车问世,满足了部队“多方向、多型号、全天候”运输需求,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陈礼国任某基地装备部长到副总工程师的8年间,他带领战友先后攻克153项科研课题,有20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国家和军队科技空白。

百次重任“零差错”

生活中的陈礼国,温文尔雅、谦和大度,一身知识分子的“文气”;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陈礼国立即“变脸”,“一身火气”。

某基地进行导弹阵地“操作间”技术改造,陈礼国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督导。一天,他带领检查组验收完当天工程后,按惯例一间一间“复查”,发现一个“操作间”防静电胶板下,铜箔变成了铜线。陈礼国犀利的目光扫过,周围的技术人员个个头皮发麻。“这个型号的铜箔属于稀有材料,供应量极小,一时买不到,用铜线代替效果差不多……”有一位工程师出来打“圆场”。“装备安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99.99%也不行,必须做到100%!”陈礼国说。他拿起工具,三下五除二撬开胶板,拽出所有铜线,气冲冲扔到众人面前。陈礼国逢人必讲:“导弹是高尖端武器,元件精良、装配精密、操作精细、检查精心、技术精湛,哪怕一丁点儿闪失都事关民族安危,我们为国仗剑,容不得丝毫马虎!”

考核导弹人才,陈礼国要求每人抄写上千组导弹元件参数。一组出错,全卷“0”分。如此苛求,只为培养一丝不苟的科技作风。

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标准更高。陈礼国走上科技领导岗位之后,直接参与组织上百次重大任务和科研试验,次次都是“零差错”;一个工作周期要完成上千个装备部件检测,总检测量不计其数,全部实现“零失误”。

放飞260名科技英才

陈礼国常说,作为一名科技领导,光自己一个人技术过硬,就是一种失职。在基地党委支持下,陈礼国悄然启动“强军计划”――

最先进入陈礼国视线的,是一男一女两位“高才生”。男的叫李陶,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博士生;女的叫佘新荷,刚刚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引进李陶,陈礼国向党委提出的“3个条件”一路“绿灯”:给一间独立办公室、给一套标准住房、给一笔科研基金。

李博士果然不负重望。半年之后,接连完成“装备故障自动诊断系统”、“装备地测可靠性研究”和“装备管理系统性分析”3项科研课题。

女将佘新荷刚被“挖”到基地,就找上门向陈礼国索要项目。陈礼国把研制“装备仿真模拟训练系统”的重任,毅然交给这个“黄毛丫头”。3年过后,佘新荷成功开发出全军一流的“装备仿真模拟训练系统”。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完成10余项推动部队信息化发展的科研课题,荣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

那年,“某装备作战保障系统”顺利研发,使得我战略导弹某关键部件的保障效率提高了数十倍。在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时,课题组集体举手决定:陈礼国作为第一责任人,名字必须排在第一位。送审时,陈礼国一笔勾掉自己的名字。

陈礼国爱才惜才,不断为人才“升级”。他聘请7名院士和9名专家长年担任基地科技顾问,选送260名优秀科技干部入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派遣100多名技术骨干进入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全程参与新装备论证、设计与生产,超前训练专业技术过硬的尖兵,使基地装备人才队伍常用常新。

大丈夫铁肩挑双担

13年前,陈礼国的妻子黄晓琳突发脑溢血,经抢救保住性命。由于陈礼国护理精心,黄晓琳基本上恢复自理能力。3年前,黄晓琳再一次突发脑溢血;这一次,黄晓琳脑部网状激活系统瘫痪,属于“植物生存”,专家鉴定认为,理论上已没有醒来的可能。

繁星闪烁的导弹阵地与静无尘嚣的医院之间,从此多了一个穿梭忙碌的身影。陈礼国牢记当年结婚典礼上对妻子那句庄严承诺,担当起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终身守候的誓言。

每天清晨,他按照营养师的要求,把各种蔬菜、肉和人参切碎熬成粥,再把水果辗碎过滤成流食,到医院与护士一起,用鼻食管喂妻子“吃饭”。

妻子爱干净,陈礼国在她的病床前,整整齐齐挂了8条五颜六色的毛巾,且都编了号:一号白毛巾用来擦左眼,二号白毛巾用来擦右眼,三号粉毛巾用来擦嘴巴……为妻子洗脸擦身,陈礼国至少要用半个小时。他在温水里放入妻子最喜欢的柠檬香浴液,一边笑呵呵地和妻子聊着家常,一边一遍遍地换着清水。擦洗过后,他把护肤霜轻轻地涂在妻子的面部、脖颈。隔三岔五,陈礼国还要给妻子做一次面膜。一次,这个举动被前来探视的小姨妹看到了,非常不解。陈礼国笑着说:“你姐姐爱美啊,我是怕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老了。”

陈礼国妻子卧床3年多,从未出现褥疮、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现象,皮肤依然光洁红润;他的照顾之好令医学专家都惊呼“不可思议”。不少护士说:“能嫁上陈礼国这样的好男人是前世修来的福分。”

对此,陈礼国有自己的理解:“一个不愿对家庭负责的人,也很难愿意替党分忧,只有先成为一个好男人,你才有资格去做一名优秀的军人、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的领导干部!”

今年八一前夕,刚刚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的陈礼国一从北京归队就来到妻子病房,拉起沉睡3年之久妻子的手:“晓琳,你摸摸,党给我授少将军衔了,这里面可有你的功劳啊,你醒醒啊!”病房外依稀可闻将军的抽泣声。

曾有人预言:“家庭遇到这样的重挫,陈礼国肯定顶不住。”而实际上,他在帮助妻子创造医学奇迹的13年间,为导弹事业的贡献也达到巅峰。

“大家都说我坚强、坚韧,其实我认为,那是责任催生的力量――对家庭的责任,对导弹事业的责任,我别无选择,因为我是一名军人、一名党员!”

责任催生的力量

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某基地高级工程师陈礼国,为大国长剑扬威九天经纬人生,事迹令人感佩。

陈礼国之所以成为官兵的精神标杆,是因为他“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由此凝结的高度责任心,催生出无穷尽的力量。

责任,让他舍生忘死,探索夺得一大批重要的数据;

责任,让他攻克153项科研课题,填补20项国家和军队空白;

责任,让他参与组织上百次重大任务和试验,次次“零差错”;

责任,让他不断为人才“升级”,保持基地装备人才队伍常用常新;

责任,让他铁肩挑双担,在悉心照顾病妻的同时,为导弹事业作出特殊贡献。

一支有责任心的军队,是一个民族长享和平的基石;一个有责任心的民族,是一个国家永不衰败的保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