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受改革开放成就 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09-08-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是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将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帮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7月21日至26日,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全国百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组成两个团队,分赴上海、苏州进行参观考察。今天刊登部分参加考察同志的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上海考察感悟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英

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来到上海,第一次参加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暑期参观考察活动。看到行程安排就非常兴奋,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及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精心选择的五类考察地点,都是对我的教学和自我提升大有帮助的。在整个活动期间,我在体验中学习、观察中领悟,使每一个瞬间成为永恒。

第一,只有“真信”才能“真教”。要想感动学生,先得感动自己。在中共一大会址的参观过程中,边听讲解员的讲解,边看珍贵的历史图片,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离开前,我在留言簿上写道:“将中共一大会址作为中宣部、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上海参观考察的第一站,意义深远。通过参观,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更加珍惜今天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会把这份收获带到课堂,为我国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二,只要有精神,就能干大事。23日上午,我们经由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全长32公里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东海大桥来到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洋山深水港。不经意间,我被一个石碑吸引住了。这是一块刻着洋山建设者精神的牌子: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我了解到,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保税港区封关启用,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我国由航运大国迈向航运强国,而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从2002年6月开工,到建成运营,只用了短短三年半的时间。工程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工期安排之紧、作业条件之苦,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我被这些精神深深打动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何尝不需要这些精神呢?

第三,只有老师有素质,学生才能有素质。25日,我们来到全国知名的校外教育基地、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东方绿舟参观考察。在这里,我第一次登上了航空母舰,第一次拿到真枪,第一次与如此之多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智慧大道上相遇。这里是上海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基地,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场所。我们兴趣盎然地在这里接受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素质教育,体会到教师素质拓展的重要意义。时间到了,大家仍不愿离开。

第四,只有政策加强组织,才能走出书斋。对于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这次参观考察活动真是场及时雨。考察团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全体成员中做了两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参观考察团一行50人来自全国的50所不同类型高等院校,成员的年龄纵跨了20世纪4个年代,其中50年代出生的占19.6%,60年代出生的占54.3%,70年代出生的占17.4%,80年代出生的占8.7%,这让我看到我们这支队伍的希望。成员中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院长、副院长占52%。这样一支队伍,竟有26.1%的教师任教以来,从没有参加过学校或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参观考察,有30.4%的教师没有来过上海,在来过上海的教师中,有62.5%的教师只去过本次参观考察的个别地点,没有一人是全部去过的。对本次考察活动行程安排的满意达到了100%,对本次考察活动内容安排的满意度达到了98%。可见这次活动是多么及时和必要。

这次参观考察活动增添了我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会带着这些收获,将所学、所感、所悟、所思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作出自己的努力。

心灵纯化之旅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科研部教授王东莉

为期6天的考察活动,围绕着改革开放30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主题展开,整个考察活动在紧张、有序、充实、愉悦的气氛中进行。5天里,我们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光荣历史;去世博展览中心,了解到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世博作为;赴东海大桥和洋山深水港,感受了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中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雄伟步伐;乘磁悬浮列车、登环球金融中心之顶,体验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观上海证券交易所、看大众汽车公司,领略了上海作为国家窗口城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节奏与步伐;访东方绿舟国防园,体验了生动形象的国防教育;游豫园和朱家角古镇,品味了江南文化的诗意情怀;参观上海博物馆,感受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逛南京路和徐家汇商业圈,看到了上海大都市的时尚与繁华。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这次上海之旅,给了我很多感悟和收获。它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教育,带给我的影响将是深刻和久远的。

首先,增强了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国家的窗口城市,上海30年的发展变化,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崛起和腾飞,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劲爆发力。作为一个中国人,目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我觉得特别的自豪与自信!

其次,坚定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上海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典范。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的艰难探索,到如今上海的高速发展,历史的流转充分证明了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发展之路。旧时的上海连一个钢锭都无法生产,而今天却拥有年产量超60万辆的轿车生产基地和年吞吐量达15000万标准箱的洋山深水港,这种巨变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从理论上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论断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通过这次考察,看到许多鲜活的实例,对这些理论则有了很多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思想上有一个从理论上接受到实践中“真信”的发展过程,进一步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科学性,也更加坚定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信念。在日后的教学中定会把这种“真信”化为生动的“真教”,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和感染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成为学生入耳入脑,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再次,提升了我作为一名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思想境界。深度了解上海的发展过程,也是一次深切感受“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上海精神的过程,无论是行驶在辽阔壮观的东海大桥上,还是乘坐在磁悬浮列车上;无论是参观现代化的轿车生产流水线,还是登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楼俯瞰东方明珠和上海金茂大厦,都能感觉到这种精神的流淌,这种精神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提升着我的境界。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宣传这种精神,实践这种精神,让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打铁首先要自身硬

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姜键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教学中的照本宣科,脱离实际,机械教条,案例贫乏,内容单调,与时代脱节,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常常感到底气不足,理不直气不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当今中国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改革开放的现实缺乏切身的感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从现实中准确地把握。打铁首先要自身硬。这次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参观考察,我们通过身临其境,现场感受,耳闻目睹,深入直观地了解了当今中国一些地区发展的现实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丰富了感性认识,深化了理性认识。

首先,对改革开放有了内在的本质的认识。苏州人抓住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最有希望地区积聚的契机,实现了跨越发展。苏州人不墨守成规,不束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凤凰涅?、浴火重生的精神;苏州人“创业、创新、创优”,始终走变革之路、创新之路,不断从自主输入向自主创新转化的理念;蒋巷村“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信念和“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发展模式,常熟市“由农转工,由内转外,由单转多”,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民众无阻碍自主创业、企业无障碍自主发展”的发展道路等等都证明,改革不仅是对旧的单一公有制体制和旧的管理模式的改革,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突破;对外开放不仅是招商“引”资,招商“选”资,还要不断向自主创新转化。

其次,对当今中国国情有了新的全面的了解。苏州农工商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益尝试、有效探索,冲破了传统的城乡观念、“三农”观念,展现了当今中国新的发展态势和国情,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使我们在以往教学中最难让学生信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有了更加生动丰富的资料和例证。

再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得到升华。苏州人坚持科学发展的精神,爱国爱家精神、共同发展精神、“强村富民,共同富裕”、“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精神,指导着、引领着各项事业和谐共进,各项文明协调发展,社区建设各具特色,党的建设也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起到了灵魂和核心的作用。

第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过去我们只是从媒体上知道小岗村首创大包干,温州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苏南招商引资,但对其具体内容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切身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把这些生动丰富、真切现实的鲜活案例,或者变成了照本宣科的干巴材料,或者变成了充满主观色彩的传奇故事,效果不尽人意。通过对苏州的全面考察,我们自己首先全面把握了体现实事求是精神的多种模式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

通过几天的参观考察、感受和体会,使我们感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应该是理论苍白、内容贫乏的空洞说教,而应该是理论深刻、案例丰富的课程。使我们能够坚定有力地对学生说: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策,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拓创新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

沉甸甸的责任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星亮

在上海考察期间,一路观察,一路思考,一路交流,作为一名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三十多年的老教师,我有太多的感受和思考,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我们理应努力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从2005年方案出台到2006年的全面实施,再到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优指标单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单独招生,再到专门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从学科建设到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再到队伍建设;从岗前培训和课程轮训到骨干教师研修,再到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在参观考察的紧张行程中,我深感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我们怎么办?这一思考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结论是:困难再大,也应该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其次,成就如此巨大辉煌,我们必须履行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我们参观考察的上海,60年前是租界林立、悬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标牌的城市;我们参观考察的浦东,30年前是土地贫瘠、四处荒凉满眼落后的地方。今天,跨过气势恢宏的东海大桥,进入雄伟壮观的洋山深水港,堆积如山的集装箱,使我感到了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矫健步伐;参观上海世博展览中心,考察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大众汽车公司,使我感受了上海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大步走向世界的豪迈气势;游览南京路步行街和新天地,考察徐家汇商业圈,使我领略了上海作为国家窗口城市,商品琳琅满目、市场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坐在时速高达431公里的磁悬浮列车上,观赏两面飞闪而过的建筑物,使我联想到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惊人速度;站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达百层的观光大厅里,环视浦东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使我增强了对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感性认识;反复回味洋山深水港建设者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使我意识到当家做主的工人阶级的政治热情。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这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变化的缩影。通过参观考察活动,我深刻感受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深刻理解了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论断。我要把自己在参观考察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的“真信”转化为更加扎实的“真教”,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履行好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应尽职责。

第三,队伍如此精神高昂,我们有信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在紧张、有序、充实的参观考察活动中,我们表现出高涨的参与热情,不同程度地表达了承担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职责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老教师,对此我感到由衷地喜悦,同时我也在静静地思考:从根本上看,是什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如此高昂的精神风貌呢?是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中宣部、教育部的扎实工作。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有科学的加强工作的思路,有扎实的工作安排,有配套的政策措施,再加上有如此精神高昂的教师队伍,我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充满信心。

体悟改革坚定信念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红峻

有幸参加了由中宣部、教育部今年暑期组织的“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察活动”,到我国改革开放前沿苏州,看到了那里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体验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先进理念与传统文化和谐交融,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的真髓,也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

改革开放,这个30年来日述夜讲的名词,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巨大的财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的拉大?还是越来越严峻的生态?这些我们在讲课中经常讨论、不断产生疑问的问题,通过这次考察得到了确切的答案。苏州下属5个县市均列为全国百强县前10位,财政收入近千亿。然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苏州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和环境恶化,相反城乡差别在缩小,生态环境在美化。苏州的现实无可争辩地说明,只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坚持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就能真正实现强国富民之梦。

在去苏州考察之前,始终有个疑问在困扰自己:改革开放的终点在那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所有制与公有制真的可以相容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真的可以带来人们的共同富裕?说实话,即使用各种理论的方式和美好前景的展望向学生证明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制度的优越,似乎也可以自圆其说,但内心总难免几分发虚,不知道理论上的合理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在苏州,当我听到“共同体精神”时,似乎有了某种感悟;当听到苏州已经实现城乡居民在“低保”、“医疗”等方面统筹时,我似乎看到了几分希望;然而,当我在常熟市的蒋巷村转了一圈,看到那挺拔整洁的厂房、平整的水泥马路、整齐划一的186栋别墅、生机勃勃的千亩吨粮田、挂红吐绿的成片果园、果树下在自由觅食的鸡鸭、尤其是那些脸上泛着幸福神态悠然自得的老人,我不只是一种坚信,而是一种震撼!经过了解得知,在这里,改革开发并不是“一分了之”,集体经济不但没有因为改革被削弱,反而在直线增长,800人的小村庄工农业产值超过10个亿;工业化的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农业,而是将一个“穷山恶水、血吸虫流行”的偏僻山村换成了“亩产一吨优质粮、村前宅后像果园”的农业生态旅游示范村;村民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拉大,相反是每家住着小别墅,老人领着退休金,社会安定祥和,村民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也没有“必然地导致贪婪和腐败”,党组织、村委会,特别是深受村民爱戴的书记常德盛,依然与村民同甘共苦、依然在秉承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敬业奉献、务实创新。从苏州,从蒋巷,我体悟到了改革开放的真谛,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增强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心与自豪。

走改革创新之路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阎钢

我有幸参加了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赴苏州地区参观考察活动。在短短的6天时间中,通过对苏州地区的参观考察,深刻感受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什么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创新改革之路。具体有三点心得体会:

第一,只要抓住机遇,就会发展。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是苏州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苏州发展给我最大的印象在于,苏州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环境条件的依赖上,而是能够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的政治条件保障下,不消极地等、靠、要,而是紧紧抓住机遇、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努力奋进、加速发展。如在苏州所辖的昆山市,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抓住机遇,谋划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转工”、90年代初期的“内转外”、90年代中后期的“散转聚”、21世纪初期的“低转高”,以及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又好又快”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特色,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昆山之路”。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位列我国百强县之首。

第二,只要自主创新,就有品牌。在苏州,我的确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苏州地区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强烈的工业文明、庞大的制造业,使苏州成为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在苏州地区的整个考察期间,就充分地感觉到改革开放给当地政府与民众所带来的巨大的成就感:2008年苏州人均GDP过一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668.9亿元人民币,仅昆山市2008年的GDP就达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约250亿元人民币。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人振奋、惊喜,使我真正感觉到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在发展起来的苏州地区,我还高兴地看到和听到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事实和声音,那就是,他们在充分发展的同时,尤其是通过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苏州不再、也不能停留在目前这样的大量依赖外向型加工业的状况之中,必须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变“引进品牌”为“自主品牌”。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发展态度,是一种不断奋进的发展态度,是一种敢于创新的发展态度,是一种真正科学的发展态度。

第三,只要立足民生,就能实现小康。在苏州常熟市蒋巷村,使我真正看到了一种精神,这就是“心怀民生,全面协调,共建小康”的科学发展精神。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43年来,带领全村180余户农民集体致富的事迹。从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党员身上折射出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宗旨,常德盛的一段话十分让人感动,他说:“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穷则思变。”又说:“村要强、必民共富、且安居乐业。其间,对群众只讲发家致富,对党员干部必须讲一心为公,让民先富。”为此,蒋巷村用她的发展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犹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今天的蒋巷村正是以“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精神为指引,一步步发展起来,走向小康的。

在考察中感动在感动中思考

河北科技大学教授甘玲

通过考察,我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深化了对中国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认识,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满了信心。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些问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苏州经验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考察苏州之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苏州改革开放“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的三次大转变历程中,苏州人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特别是与苏州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探寻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实践成果。同时,苏州人善于从理论与精神层面上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精神和理念带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这些精神和理念的支撑下,苏州才能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苏州经验才具有社会主义的先导性和示范性。

二是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苏州之所以能够抢抓机遇、跃上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三大平台,从而走出一条让世人瞩目的苏州之路,在于其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在于其敢于争先、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的昆山之路以及“亲商、安商、富商”的园区经验都诠释着一个事实:创新是苏州发展的重要精神支点,每一次思想解放的突破,都带来了苏州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

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苏州精神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和谐共进的共同体价值。苏州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着自己的解读,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始终是一种发展的目标、幸福追求的象征。苏州人大力推崇“发展的英雄”:常德盛是苏州人心中“发展的英雄”,因为他带领蒋巷村人共同致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归人民共享,发展是人民的共同事业,这就是苏州之路的真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