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中华采访笔记摘录

2009-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赵秋丽、刘文嘉整理 我有话说

编者按

8月24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人物通讯《当代好记者陈中华》,报道了敬业乐业、癌症康复期仍然坚持一线采访的《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的先进事迹,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陈中华的两件“宝”――电动车和采访本,也引起了读者的热议。今日本报刊登陈中华的部分采访笔记,以飨读者。

这辆电动自行车已经陪伴陈中华十年。

本报记者刘文嘉摄

2002年2 月1 日

最近一段时间,陆续接到读者热线69次(封),都是反映土地承包问题。为了调查这个热点问题,我和张天银前后采访了约二十个县区三十多个村庄,采访了杨文润、刘淑企等农民、村干部及政府工作人员几百人,总共耗时一个多月。

之所以选择土地承包这一题材,是因为这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热点。来信来电内容都被我们记录下来,采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即通过农民来信来电时提供的联系地址或电话,事先与对方取得联系,约定我们到达采访的时间,先听当事人及旁证人讲述,查验资料,然后看现场,然后找村干部核实,最后找乡镇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了解相关情况。这种“自下而上”是当前舆论监督类报道有效的采访方式。

我觉得如此采访,获取的材料非常丰富,写起稿来得心应手,写出来的稿子自然很生动,说服力很强。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农村土地承包问题调查》(1-6),2002年3月13日至3月18日在《农村大众》头版陆续刊发。)

2003 年10 月16 日

10月15日、16日两天,我去了省农业厅、济南市职业介绍中心等地方,集中采访了马怀君等有关部门专家及部分农民工。

大批青年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然旷日持久,这些低文化、低技能而又只能获得低报酬的青年民工年龄日益增大,无法在城市立足,当是政府及社会应及早重视的问题。

阶段性或称暂时性的超高速经济发展及民工的年轻化暂时掩饰住了这一危机,而我一直为此忧心忡忡。试想一下:如若有一天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因某种原因大幅放缓,劳动力出现大规模过剩,当下这些靠吃青春饭的民工已不再年轻,其工作岗位被更年轻的一代打工者顶替,他们的土地业已在工业化过程中丧失殆尽,回农村老家已变成不可能,被迫沦为城市下岗职工,但他们是无住房、无积蓄更贫穷的新一代下岗职工,他们将成为这个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应早早地予以重视,早早地采取措施,早早地稀释这些影响未来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能量。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不能靠吃青春饭》,刊发于《大众日报》2003年10月23日要闻版。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后果证明了记者的预见。)

2003 年11 月28 日

一国有公司,预收了人家30多万元的购房预收款,有了房却一直拖着未给对方房子,置国有资产不当回事儿,置当初合同规定不当回事儿,结果被对方告上法庭,仅退款、交纳滞纳金等就要支付100多万元。顺着这条线索,我采访了该公司负责人、案件代理律师等等,想弄清楚国有资产是怎么流失的。

这篇调查很有意义,通过一个案例剖析国有资产是如何流失的,是个大主题。而且,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调查,一般记者写涉法类稿件,大多根据判决书、起诉书等编写,报道思想也是判决书的思想。一方面是涉法类报道的纪律要求,另一方面,采访撰稿省力、安全,不会惹上麻烦。我写这篇报道时法院尚未做出判决,原告被告双方起诉书答辩词皆未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思想层面,表面似乎就是个债务纠纷,一般的民事诉讼。而我则敏感地意识到这一主题,是记者的独立思考。我采访了原告、被告和有关律师,耗时整整两天。写作上自我要求严谨。我为什么非逮住这么个东西硬啃呢?除了自己的忧患意识,可能还与自己兼学过法律,揣有法律情结有关。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巨额债务是这样诞生的》,刊发于《大众日报》2003年12月11日法鉴版。)

2004 年4 月3 日

从今年起,我分口民政部门的报道。民政部门负责烈士陵园及殡葬行业的管理工作,这个清明节,我想做个大稿子,写写烈士陵园的公园化改造。我采访了省民政厅、济南市民政局、济南烈士陵园、济南历城烈士陵园,收获很多。

仅仅是坐等着民政部门给你下活动通知,你会觉得每年清明节的活动千篇一律,无非是在烈士墓前宣誓之类,无新意,没什么报道由头,顶多发个小稿。但如果你真的深入下去,到基层走一走,沉下心多听听,多聊聊,你会发现清明节期间有许多题目可做,而且都是可读性很强的大稿的题目,从红色旅游到殡葬管理,从移风易俗到数不清的感人的先烈及历史故事,新线索有的是。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在轻松中接教育》,刊发于《大众日报》2004年4月5日要闻版。)

2005 年1 月4 日

招商一时成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但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懂经济,在招商工作上下力气很多,收效却不理想。最近一年我在济南、菏泽、淄博、青岛等地跟踪采访浙商,想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点文章。

浙商实际上是一个老乡观念、族群观念极强的群体,一个外省人很难成为他们群体中的一员,甚至与他们交成朋友都是很难的。我写了许多浙商的文章,有人托我拉他们的广告,有人托我央请他们投资,有人托我便宜价买他们盖的房子,全被我拒绝了,我自己也无星点这些想法。我跟踪他们就是为了写稿。凭我不喝酒、不贪利、不拉广告、无丝毫商业动机的极地道认真的职业精神,我虽未与浙商交成朋友,却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每有大的活动,山东浙江商会的同志总通知我。这就为我提供了接触了解采访他们的绝好机会。即使一时未找到合适的报道题目,我亦不急不躁,表面上悠然地陪随着他们,实际上大脑不停地转悠,一旦寻找到新颖的报道角度,我即紧追不舍,一气采访完毕,饭桌上、汽车里、参观漫步途中皆是我采访的场所。常常是边走路边行车边吃饭边记录。我平时不出差时是很悠闲的,常在办公室下棋,一旦外出采访,就像打仗一样紧张。有人劝我:“那么累干什么―――出来休息休息呗。”我总想,休息还有在家休息的好?我若为了休息就不出来了。所以,这几年,我每回跟随浙商行动,总能写出大稿子,也皆出乎浙商意料,他们愈发信任我。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听浙商话招商(1-4)》,2005年1月4日至1月11日在《大众日报》上陆续刊发。)

2005 年6 月17 日

前两天,我由省民政厅获知,济宁市投资数千万元盖起153套公房,分配给城市困难群体居住,感到意义非凡。遂采访了济宁市民政局救灾办公室、济宁市房改办公室,还有已经搬入廉租房的困难群众魏洪芝等人。总的感觉是,政府当房东好处多啊!

完全市场化永远解决不了普通百姓住房难问题,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总有几成的下层人买不起住房,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政府盖房,租赁或无偿提供给他们居住。近年来,住房市场化、房地产行业火爆发展无疑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动力之一,但GDP增长再快又能怎样?即使人均GDP超过了美国又能怎样?不是照样有许多贫民买不起住房吗?那么多城市人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长时间如此,他能心宁吗?所以,当我们经济高速发展这么多年有了点家底以后,该是考虑放慢速度,在社会的和谐度上投资的时候了。

建设廉租房和廉租房制度建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就是政府出钱建房对外出租。后者除包括了前者\(称为“实物配租”\),还包括政府向困难群众提供部分补贴,让他们自己到社会上租房。自然,以如今房屋租赁市场价,政府补贴小钱不仅无法使特困无房户租到房子,同时,还助长了买房投资之风,抬高了房价和房屋租赁价。有的记者实际上没分清两个概念区别,报纸上动辄出现“贫困户享受廉租房”的标题,本来是政府发给特困无房户少量补贴,让他们自己租房去,却让一般读者理解成政府给他们提供房源了。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廉租房建设为什么叫停》,刊发于2005年7月12日《大众日报》。)

2005 年6 月20 日

泰安市制订了市级领导每周一轮流接待上访者制度,对化解积访起到了很好效用。昨天和今天,我去了泰安市信访局接待大厅,想以“现场直播”方式,让读者看到市领导接访的全过程。

第一次去写稿,泰安市信访局领导对我就极其信任。我说我要现场采访,他们说你随便,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信访这样一个极其敏感性问题上,对我这位做记者的一点儿也未设障。后来,我就独自钻进市长接访的屋里了。市长事先未得到有记者现场采访的通报。屋内除了上访者,仅二三市长的随从及信访工作人员,我的进入自然是很显眼的,市长瞄了我一两秒钟就自顾自地接访了。其间我想,市长会怎么猜我呢?上面来的信访部门的考察人员?记者?当然,情形也不容我多想,我一直像个速记员似的埋头记录他们间的对话。这篇稿子写得比较生动主要得益于对方提供的采访条件及对方的自信、坦承,对记者信任,由着记者做。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市领导公开接访记》,刊发于2005年6月30日《大众日报》。)

2005 年10 月15 日

10月11日到今天这四天,我去了青岛大麦岛、青岛高雄路等地方,采访进城打工农民李立华、刘学、曹氏父子。

想写一篇表现进城农民原生态生活的报道。的确,不走近他们,不目睹他们的居住处,你无法想象在那幢城市繁华风景背后,掩饰着另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四位民工用每月一百元的价钱,租住着小岛上鲍鱼养殖看护窝棚。窝棚距海水仅十几米远,潮湿得墙面地面全是水。可以断定,居住在这个地方,用不了一两个月,一位原本健康的人肯定会落下病。写下这篇调查,目的是希望引起对当下进城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更多的关注。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住在城里的农村人》,刊发于2005年11月1日《大众日报》要闻版。)

2006 年4 月20 日

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营差,亏损严重,而农民同时遭受着看病贵、看病难的困扰。聊城市东昌府于集镇卫生院却风景这边独好,让农民看病易、看病便宜,又创造了好效益。刚获得这条新闻线索时,我拿不准算不算是个调查题目,担心有广告之嫌。给总编室负责人汇报后,领导说目前乡镇医院普遍亏损,使本来的农民看病难上加难,贵上加贵,而这家医院不仅使农民看病方便,而且看病便宜,人家是怎么做的?此前,我从未对乡镇医院进行过报道,这方面的情况不熟悉,这次我采访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镇卫生院院长、工作人员、求医农民等一干人,对这方面的情况及问题,有了较详尽的了解,为以后的报道打下了基础。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一个乡镇医院的经营之道》,2006年4月24日刊发于《大众日报》。)

2006 年4 月26 日

这次采访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这种现象已经在我们身边出现好久了,可并没有谁将其作为一个新闻题目加以考虑。我也同样,将儿子送至一县中学就读好几个月了,才在一次与朋友的侃谈中蓦然意识到它的新闻价值。我们往往都有一个对新闻认识的盲点,而这盲点的形成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司空见惯。因为司空见惯,我们的思维便有了惰性。二是此稿是一种依据思想线索谋篇的方式,需要大量的素材。如若靠短暂的时间采访,材料的获得往往不足。况且在未曾构思谋篇之前,哪些材料撰稿时能用得上,哪些可能用不上也不得而知。总之,写这种稿子需要大量的材料,不是几天采访就够的。对策是确定题目后,不急于集中采访撰写,平时注意搜集点零星素材。这一个月,我去了青岛、平度、莱州、昌乐、寿光、济南等地十多所学校,采访了中学校长、教师、家长及学生近百名。材料搜集到一定程度,脑子里有个初步框架后,写起来效率要高一些。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城市学生下县就读调查(1-3)》,陆续于2006年5月9日、10日、15日刊发于《大众日报》要闻版。)

2008 年6 月3 日

新泰市及各乡镇成立了以乡村干部、驻地企业及当地有名望人士组成的群众自治组织平安协会,在筹资组织治安巡逻,调解矛盾纠纷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我在与新泰方面电话交流时获得了这个信息,随即赶往新泰市汶南镇、羊流镇、东都镇、禹村镇,采访了部分镇村干部、企业代表、协会会员和村民。

多年来养成一个笨习惯:采访提纲拟到采访完。采访前先是设法充分了解对方情况,有一个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拟一“主题先行”的采访提纲。随着采访的深入,先前定的主题或事先的构思都会变,采访重点自然会随着变,此时采访提纲就要利用采访间隙重拟。除此,采访过程中,在对方言语的激发下,脑中会随时生出新想法,生出需采访的新问题。为避免对方思路及言语梗塞,自己一般不打断对方讲话,而是将新问题以几个字快速简要写于采访本上沿,伺机提问。这就形成了即兴提纲。

翻翻采访本,发现自己在这次采访中拟出的提纲竟达一百几十条。采访笔记足有1.3万字,这自然不算对方提供的一摞文字材料。如此看似乎有点太浪费,但实际上不是浪费,说不定以后就用上了。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平安协会:社会稳定社会化》,刊发于2008年6月19日《大众日报》要闻版。)

2008 年8 月15 日

文登建市20周年,领导派遣写其发展变化的重点稿。经3天多采访,已采访完毕,稿件构思也基本有了形。想即刻回济南,文登的同志说:市委书记王亮这几天一直在外,未能与记者一谈,而当晚将由外地飞回,争取晚上与记者一晤。我便拖延了返济时间等他。当晚王亮书记回来很晚,未能见到。宣传部同志说,王书记明天事儿很多,没有时间见记者了,只安排了与记者们一同进早餐。第二天早餐,王亮书记请大家吃早餐,其间即兴侃谈了起来。当时有一满桌就餐者,记者好几个,其他人都只愣愣地听,而我因有个采访本随身带的习惯,顺手抄起本,独自记录起来\(稿中王亮书记的观点即出于此\)。回来翻翻采访本,记录了一千几百字,所占用时间可想而知。因用餐时间短,我这顿饭仅只吃了个半饱。别人都盯着讲话者,皆未注意到。饭桌上采访是常事,未吃饱倒少有。

(注:采访后写出报道《创新创优文登升级》,《大众日报》2008年9月16日头版头条。)

2009 年8 月1 日

最近计划采访的这样一个题目―――“非转农”问题调查。

2008年秋季编辑大众日报70年报庆丛书时,见山东法制报一稿:几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户口回到村里,却享受不到村民待遇,因此给村里打官司……始对当下“非转农”难问题关注;2008年11月,到潍坊市奎文区采访“社区民主”,听区人大主任侯方恒讲,当地非转农工作很有创举;2009年3月20日到青岛市城阳区采访农村住房建设一稿,在北后楼村采访时获知,该村6个大学毕业生户口全回到村里,并享受到村民待遇;2009年6月9日在寿光市小东关村采访“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一稿,得知该村前几年农转非农民如今想非转农却都因政策限制难转成;2009年6月17日在莱芜市艾山街道采访“城乡资源双向流动”一稿时,一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知近年来最少百十人申请非转农而没有一人申请农转非。

2009年7月14日至7月17日,大众日报一版刊出我与记者姜国乐合写的《聚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系列重点报道,结尾时关于“发展中的美丽问题”阐述中,有一段为:“非转农是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已出现了城市户口往农村回流需求飚升及回流难现象……”这的确是一发展中的美丽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解决。至此,写一篇探索性非转农问题调查主意已定,采访对象暂定以上几个地方,可择空而做。

(本报记者赵秋丽、刘文嘉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