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教育奇葩

2009-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练玉春 我有话说

西藏,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孕育了神奇的藏医药。

作为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藏医药,一直造福着居住于这片高原的人民,更是中国民族医药百花园中的瑰宝之一。

而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藏医学院,年轻的西藏藏医学院,20年来一直传承、呵护、培育、发展着古老的藏医

药事业,西藏藏医学院这棵教育奇葩,在雪域高原茁壮成长、吐蕊盛放。

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实习基地

夺底沟,海拔4000米,位于拉萨城外的群山之下。

在西藏,4000米的海拔并不怎么出类拔萃。但自300多年前开始,夺底沟一带就因为出产400多种传统藏药植物而成为藏医药人才培养的基地。现在,从这里到5900米海拔的司马拉山顶,都是西藏藏医学院的药用植物辨识实习基地。这也很可能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高校中,海拔最高的实习基地。

格桑央金和拉宗这两个藏药系的大三女生,正和自己的130多位同学在夺底沟接受着这种古老仪式的现代洗礼――利用假期的时间,西藏藏医学院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到夺底沟,进行为期15天的藏药植物辨识和考核。

在这15天里,藏药系和藏医系的老师们,要带领着130多位学生,住在夺底沟的简陋基地里,每天按照实习计划和传统要求,徒步前往海拔最高5900米的山顶,去采摘和辨识各类藏药植物。

“累是累,不过习惯了,我们以后的职业就是做好藏医药,为乡亲们看病治病。在我们的家乡,为大家服务是最受尊重的。我希望能多来几次这里,把该认识的草药都认得准准的。”

这些大学生的话朴实得像高原上的山岩一样直接。而已经连续20年带领学生上山实习的藏药系主任格桑顿珠的话却朴实厚重得像整座青藏高原:“在学校期间,学生们要学习掌握500种常用藏药植物的形状、味道、药用部位、配药、粗加工。而要成为一个高级别的合格藏医生,我们的藏医《四部医典》中提到的植物有2200多种。”

再回头细细看那些坐在绘有“兹巴”吉祥图案帐篷下的学生和老师们,高原的蓝天白云和灿烂阳光是他们绝佳的背景,4000米以上的海拔,还只是他们继承和发展藏医药事业的一个起点。

一位藏医大师和他的毕生事业

“旺堆老师”,是西藏藏医学院老师和学生们对61岁藏医大师旺堆的尊称。

其实,他有整个学校最高的学术头衔“教授、博导”,他还拥有十世班禅亲自命名的名字“贡觉・旺堆”。

旺堆老师是传统藏医“师徒传授”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从5、6岁开始,他就跟从西藏昌都地区的藏医名医学习,从识药辨药配药开始,一年年积累藏医经验,同时学习藏医经典理论,30多年后出师单独行医,并成为公认的名医。

而让旺堆老师最高兴的是:党和国家重视发展藏医事业,并建立了西藏藏医学院,而自己能够参与其中。从1984年筹建藏医本科之初,他就出任藏医系主任,培养了第一批藏医本科生、第一批藏医硕士研究生、第一批藏医博士研究生。虽然他还是怀念传统的“师徒传授”制,但也认为现代高等医科教育是必然趋势,并的的确确缓解了藏医人才断层的危机。

如今,旺堆老师力主在发展藏医学院的同时,更大范围地挖掘和保护民间藏医财富,收集整理藏医药信息,以传承藏医传统。而他本人更是把全部精力投身其中:每年,他都为学院的年轻教师、硕士博士开设专题讲座,用好几个月的时间来传授毕生所学;《新藏医词典》、《临床经验纪要汇编》、《藏药方剂》等鸿篇巨制也燃起了他极大热情。

而让旺堆老师投入最多的,还是他与学院前任院长措如・才朗教授倡议建立的“西藏藏医学院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继承和抢救藏医药深层文化资源。为了收集珍稀的藏医药文物藏品,旺堆老师一年中有几个月时间奔波于西藏各地,而他广布于藏区的学生弟子得知老师要办这样一个博物馆,就主动积极地促成一些在藏医药历史上珍稀无价的藏品“自动”汇聚到这个博物馆中。如今的博物馆藏品令人目不暇接:9尊藏医药、天文星算学古代名家鎏金塑像和20尊近代名家鎏金塑像;9部《四部医典》不同版本原版及大量藏医药、天文星算及相关学科珍稀古籍手抄孤本文献资料;20幅藏医药历史典故图解唐卡;多部藏医药古籍传统藏纸金汁刻绘版……

“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热爱我们的历史、文物,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信息,宣传和落实国家大力保护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政策,这是藏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旺堆老师这样看待自己创立的这家博物馆。

看到西藏藏医学院每一天都有新的发展,旺堆老师兴奋不已:“走进学校,即便看见教室里多了一盏电灯,我心里都是高兴的。”在他的同事和学生们看来,旺堆老师本人就是一盏灯。

一所大学的传承和现代化

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眼中的藏医药和藏医药事业精彩无比。

“藏族文化中有五大学科:佛学、文学、哲学、医药学、工艺学。而藏医药学汇集了五大学科的要素,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一直传承不绝。”在他看来,在国内少数民族医药中,藏医药学有独特的优势:历史最悠久、实践最广泛、理论最成体系、门类最齐全、治疗效果最明显。而就是自信地扎根于这种优势,西藏藏医学院在20年的时光中,走出了一段精彩的道路:

20年里,西藏藏医学院培养毕业生2400多名,绝大多数分布在各藏区的农牧区基层乡镇,并成为当地藏医骨干,解决了藏区医疗民生的大问题。

20年来,学院本身从创立之初在校生200多名发展到现在各类学生1500名,拥有了自己的教学藏医院和教学藏药厂等实习基地;

20年来,学院开发的一些藏医课程和教材成为国家精品,在藏医学术界成为高标准;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

学院党委书记李谦认为:继承传统、现代化传统保障了藏医学院20年的发展,而走在现代化前面的始终是对藏医传统的继承――每届新生首先要学习的是藏医医德。这个藏医传统中对医生的品行要求,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完全保留下来。“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是口碑最好的。”

在教学中,学院充分利用和修订了传统藏医药教材,按照现代医学学科框架对藏医药学课程进行设置,使藏医药学实现了现代学科化。即便是对传统的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的教授学习,学院也在传统记诵要求下,整理出了《记诵大纲》,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指向性。副院长米玛次仁对此举就一向支持,作为我国第一批藏医本科生、硕士生,“建立完善藏医药基础医疗机构”、“研究制订藏医药医疗与生产领域的行业技术标准”等现代藏医发展理念一直是米玛次仁和藏医学院关心所在。

随着学科的发展,现代西医的实验理念、实验技术和现代教育的实习制度也完全进入藏医学院的课程设计,藏医与西医相结合的诊断学、治疗学课程也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对比传统和现代教育方式带来的不同,尼玛次仁院长认为:如今藏医学院的学生知识面更全面,医学基础也更广更扎实。

 

在海拔4000米的夺底沟实习基地,西藏藏医学院藏药系的学生们正在为药材辨识考试做着最后的准备。本报记者练玉春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