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兰大故事 兰大魂

2009-08-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嘉宾

张克非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苗高生政治与行政学院退休教授

杨林坤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张果新闻与传播学院05级本科生

门一帆

法学院06级本科生

张克非:一所好大学,不但要有大师和大楼,更要有被师生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传承着志气高洁的学者气质、规范高深的治学态度、爱国爱校的赤子之心。

杨林坤:说到兰大的故事,在校内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老校长江隆基擀面板的故事了。江校长是在1959年从北大副校长的位置上调到兰大的。为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关爱人才。邱峻教授当时是从内地调到兰大支援现代物理系建设的教师之一。为了关心他的生活,江校长给邱峻教授送了一张松木做的擀面板。这普普普通通的一件物品,在上世纪60年代却是十分珍贵的,充分体现了江校长对教师的深情关爱。

苗高生:正是由于江隆基对知识分子的贴心关怀,在他治校的几年及其以后的年代里,兰大学术空气十分活跃,科学研究蔚然成风。他治校时期确定并重点支持的17个重点学科后来大部分发展为学校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他们中的许多教师成为知名学科带头人,有4人被评为院士,使兰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

张克非:在江隆基校长之前,上世纪40年代国立兰州大学时期的老校长辛树帜也为兰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57年他出席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应邀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在听了他对发展全国农业生产和开展古农学研究的汇报后,毛泽东称赞不已,并说他的名字取得好,“辛辛苦苦,独树一帜”。兰大校训中的“独树一帜”即出自于此。

辛校长主政兰大后,即着手进行兰州大学机构的调整与建设,将原甘肃学院改为政法学院,将原西北医学院分院改为医学院,并按综合大学模式增设了文学院、理学院,兽医学院,从而使当时的兰州大学成为包括文、理、法、医、兽五大学院的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当时校内流传着一句歌谣,“辛校长办学有三宝,图书、仪器、顾颉老”。其中的顾颉老就是指应辛树帜邀请来兰大任教的以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为代表的一批名教授。一时,兰州大学学者云集,声誉日隆。辛树帜还大量购置图书仪器设备,搜集到了十余万册古今图书,其中尤以文史类书刊最为丰富,被顾颉刚赞誉为“卓然为西北巨藏矣”。

张果:在科技界,还广为流传着师徒三代勇闯地球“三极”的故事。

1990年3月3日,秦大河作为“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中唯一的中国人,徒步横穿南极大陆,不仅把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点,而且采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而秦大河在兰大求学时的老师,著名自然地理地貌学家李吉均院士则几乎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对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隆升问题的系统研究。

秦大河成功横穿地球南极的故事引起了当时还在兰大地理系读书的效存德的兴趣。他放弃兰大保送研究生的机会,考取了中科院冰川所,如愿成为秦大河的研究生。1995年5月5日10时55分,经过13天的艰苦跋涉,中国人首次以徒步方式到达北极点的行动大获成功。被同伴称为“小年轻”的效存德千方百计带回了从北纬47°至90°覆盖了北半球一半地区的雪芯、海冰等200多个样品,为研究北半球大陆、极地区气象信息、现代环境信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至此,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和南北两极上都留下了兰大人的身影,成为兰大人勇攀科学高峰的生动见证和真实写照。

门一帆: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拉大,兰大校内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走有走的理由,留有留的追求。

1991年,黄建平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并获得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等荣誉。随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研究工作,后留在加拿大、美国相关部门工作。优厚的薪酬使黄建平一家三口过着恬淡、无忧的生活。有一天黄建平正在割草时,电话响了,没想到是导师丑纪范院士打来的:“一个挺优秀的人,老在割草,岂不是荒废生命?不如回来干些事吧!”2003年,黄建平作为校内特聘教授回到了兰大。在他和其他老师的努力下,兰州大学大气学院于2005年建成了国际标准现代化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这是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二个CEOP站,也是全国在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现已被批准加入国际二期CEOP项目,成为参加此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

张克非:兰大的故事千千万,兰大的故事万万千。一辈子为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课的钱伯初教授的故事,扎根西部30多年开拓电磁固体力学研究新领域的郑晓静、周又和夫妇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无形中铸成了以“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为核心的兰大精神,成为兰大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永恒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