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融史上创纪录的大步

2009-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秦池江:原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记者:新中国60年的金融业发展是整个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演进过程。您如何看待60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如何评价60年金融改革的成就?

秦池江:中国金融业的60年是中国金融史上的创纪录的一大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基本上没有像样的银行体系。如果说当时我国整个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落后西方五六十年,那么金融业落后的距离恐怕是一二百年。从平地起步的金融业发展到今天,其所具备的基础、资源、制度、管理能力以及从业人员规模已与发达国家基本接近。也就是说,我们用60年走过了发达国家金融业100年到200年历程。

我国金融业60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部金融资产三四万美元,人均储蓄不足5毛钱,发展到今天7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在支持工业初级化建设、中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制度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二是基本建立和形成了与世界金融接轨的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重大问题上拥有一定的发言权;三是建立健全了金融体系自身业务基础,专业化队伍基本形成;四是从谋求本国经济发展,到关注世界变化,金融政策有了较强的决策力、执行力和调控力。

记者:当前要如何吸取过去60年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秦池江:回首60年的变化,这中间的确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思考,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比如我国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某些方面存在盲目“拿来主义”的弊病;此外,在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上,金融机构也一度走进盲目追求虚拟经济规模,过度强调自身利益的误区。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要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协调,要把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作为一项历史性、战略性的根本任务来完成。忽视经济发展中薄弱环节、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而片面追求所谓的“利润最大化”,或者偏重服务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做法都是与这一根本任务相违背的。

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投资与储蓄、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既要在改变监管过粗、过死的同时防范风险,又要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鼓励创新,进行大胆有益的尝试。

记者:未来中国金融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更多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您对增强我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何建议?

秦池江:金融业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是汇集公众资金为公众谋福利的部门。因此金融机构要端正金融服务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以履行好社会责任这一标准代替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不图虚名,不谋暴利,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为企业、为个人解决资金需求。

从长期来看,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间差异性小、特色不鲜明、竞争力普遍不强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自身金融文化的贯彻不深,执行缺乏持续性。因此金融机构要着力打造以诚信为核心、以服务为主导的金融文化,以此来增强企业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