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2009-09-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新中国之后,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初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

历史性飞跃。它的世界意义表现在,这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为广大贫穷落后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供了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一条新路,是因为它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198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8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和国家战略。在国际上,表现为中国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表现为坚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首先意味着中国是在与当代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中来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和而不同”视为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主张世界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这就使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在国内则表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2006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阐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时说:“这就是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克服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致力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践行的这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作为追求目标。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终将被共产主义文明时代所代替,在这种共产主义文明时代,取代那作为阶级社会基础的剥削和压迫的,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29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国家战略所践行的人类追求的文明进步的新路,正是一条以此为最终目标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摆脱贫困上为广大贫穷落后国家提供了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1亿元发展到超过30万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1.8%上升到6%以上,由名列世界第11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的进出口总额由206亿美元发展为2.56万亿美元;使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少到1479万。30年内,我国的减贫人数所占全球减贫人数的比重超过了70%,第一个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

中国在消除贫困落后方面的成就,得到各方面的称赞:2005年3月,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署副署长泽菲林・迪亚布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指出,考察中国的经济进步,有必要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实现在2015年以前将贫困人口减半方面加以评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相继实施了4个发展十年规划,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在进入新千年之际,联合国在2000年9月又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将每日私人消费不足1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从2000年到200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时间已过去了三分之一,但形势却不乐观,人类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正蹒跚不前,总人口达4.6亿的18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在2003年比1990年还低,这是前所未有的倒退。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却使千百万人摆脱了贫困,在扶贫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中国还注重人的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世界许多国家都认为中国是消除贫困和落后的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成就,特别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推崇。尼日利亚著名学者费米・阿科莫莱夫在《没有人再嘲笑亚洲人》一文中说:“上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地区处于同样的经济落后局面,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的经济腾飞为非洲人提供了特殊的经验”,“非洲可以从中国这个经济巨头身上学到很多经验,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相信万事皆有可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经济表现都是一个奇迹。它展示出一个拥有自信、决心和远见的民族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个经验是,要想发展本国经济,只能靠自己民族的努力和决心,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外国人发展起来的”(英国《新非洲人》月刊2006年6月号)。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贸易与发展报告》则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能只依靠市场力量,还要重视同政府政策手段的调控作用相结合的高度,来强调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这个报告的总协调官德特勒夫・科特对比了中国与一些拉美国家的不同情况,他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20到25年以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比中国高得多,然而后来它们的经济却被严重的债务危机所困扰,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当时的政府从国际资本市场上贷款过多,采取了依靠外国资本来促进进口、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随着利率的急剧升高,贷款的成本也跟着升高,最终这些国家无法偿还债务,所以出现了债务危机,导致经济严重滑坡。相比之下,中国设法保持利率和汇率的稳定,从而使国内出口商保持竞争力,而高出口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如今许多拉美国家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展望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年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给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时,?经强调说:“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第225页)。在1988年10月,邓小平同志进一步阐述说:“我们中国要用本世纪末期的二十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共七十年的时间,努力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要用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实践,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255 页》)。

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离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种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却已为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主要在如下三方面推进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1985年4月,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楚这个问题”(第116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来讲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可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却出现了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推到次要地位的倾向,导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遭到人们质疑的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并不是要教条主义地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的论断上,而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同坚持解放思想结合起来。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强调对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可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出现了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论述,致使社会主义遭遇困难和挫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才解开了这个难题。1987年8月,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第252页)。这个理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为其他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订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借鉴,因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三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借鉴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贯思想。邓小平同志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高度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373页)。为此,我们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决策。其中,以三项举措尤为典型:首先,推进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它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的优点,又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消极方面。其次,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们党作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战略决策。我们国家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增强抵御和化解的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趋利避害的实践,被墨西哥的报纸称作“中国严格按照自己的发展速度融入全球化进程,让各跨国企业服务于它的发展模式,并没有让全球化成为国家自身发展的威胁”(《21世纪是中国世纪》,载墨西哥《每日报》2005年7月31日)。再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并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全面协调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蓬勃前进。

(执笔:徐崇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