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9-09-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9年第16 期

《“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

陈平原先生的演讲,语句优美,充满哲理,而且“形散神不散”,通篇暗合两个线索。一是,认知世界的四个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和觉悟。文中的“读书”属于知识,“行旅”属于能力和素质,

“踏青”和“趣味”属于觉悟。二是,把握人生的四大载体:科学、哲学、宗教和艺术。文中的“专深”属于科学,“博雅”属于哲学,“有闲”和“文采风流”属于艺术,“爱美的”属于宗教范畴。

可见,这篇演讲具有学术性和评论性,是一篇很好的学术评论。尤其是作者认为做学问的方法是:“有闲、趣味和‘爱美的’”,“兼及思想性、趣味性与批判性”。真是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给我们的启示是:

首先,学术研究的态度:趣味性。目前,学术研究有很多功利色彩,以至于出现“学术潜规则”和“学术丑闻”。学术研究失去了趣味性和原始推动力,影响了学术创新。

其次,学术研究的方法:批判性。一是现实批判,要求学问要贴近生活、经国济世,不能从空洞到空洞;二是理论批判,做学问要超越和创新,少搞文化快餐,不搞文化垃圾。

最后,学术研究的方向:思想性。做学问要有人文情怀和“博爱”觉悟,保持学术思想纯正。注重道德操守,不搞伪科学。

北京读者任国征

平原先生,自上世纪90年代起给我的印象就是“悠然”:“悠然”地生活,“悠然”地做学问,“悠然”地教书。这种“悠然”的人生态度,令我极为佩服而又不可得。《难得“悠然”》,是我构思中的写平原先生的随笔。这篇讲演更增进了我的这一印象。纵意而谈,潇洒自如,博古通今,妙趣横生,是“悠然”的典范之笔,极为难得,光明讲坛出现了一道风雅深博的独特景致,令余赞叹。

北京读者张梦阳

陈平原教授的演讲《“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从“读书”、“行旅”与“风景”的辩证关系入题,旁征博引,纵论古今,既向我们介绍了晋、宋时期文化的风格特征,又向我们展现了汪曾祺、鲁迅等一批文化大家的治学态度与审美情趣,并对当前读书治学目的性太强、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功利倾向和浮躁心态提出了批评,倡导人们做一名“爱美的”的读书人。

陈平原教授对当前社会文化心态的批评切中肯綮。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人仅仅将读书、学艺、治学当作一种生存手段。这种浮躁的功利心态,正不断侵蚀着文化的精神内核,降低了文化的品味和价值。正如陈教授所言:“人文学者本该感情更丰富,感觉更细腻,身段更柔软,趣味更广泛,视野更开阔,如今多被训练成了能写论文的‘学术机器’,实在可惜。”所以,倡导“爱美的”学问,可以引导社会文化心态矫枉过正、理性回归。

江西石城县委宣传部廖小斌

演讲稿《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篇幅虽长,但读来轻松。如陈平原先生演讲稿的主旨,字里行间,本身便让人感受到阅读的趣味,让人看到一个读书人的“风景”。作者谈古论今,看似“形散”,其实“神聚”,通篇不离主旨,这就是:以“业余”(英文Amateur,作者音译为“爱美的”)之心读书,更能于“悠闲”中读出味道,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文中给我感受尤深的,一是读书与敦品的关系。作者在解读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名词时,告诉我们,当专业化成为潮流时,读书成为“博雅君子”的目的基本上就落空了。我发现,也许是由于当下人们读书重技不重品,求学不兼顾修身而专为就业谋职,因而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道德修为、遵纪守法方面,有时反不如低学历者。我以为,对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一些案例告诉我们,学识高而品德差的人一旦身居要津,其对社会的破坏力往往更大。二是所谓“不可学”。一般认为,“不可学”指东西不好,会学坏,却忽视了,有些东西本身虽然好,但学不来,这就导致不学还好,学了反而歪了,把原本好的方面都毁掉了,这很给人启发。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委陈相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