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了解过去 认识现在 规划未来

2009-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格尔德・卡明斯基教授是奥地利的“中国圈”里无人不晓的人物,维也纳的华人都喜欢亲切地称他“老卡”。他虽年逾六旬,却依然笔耕不辍。他已编撰出版了40多本介绍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书。当记者应约来到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翻阅一堆纸已发黄的日记。他说,这是一位奥地利医生的后裔送来的,这位医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生活
,写下了大量日记。这对了解中国抗战时期的情况很有价值。他正在阅读整理,准备出版。

卡明斯基教授说,他的“中国情结”始于中学的英语课。当时的英语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同国外学生建立起书信联系。他的书信伙伴是一位在香港的中国姑娘,从这位姑娘的来信中,他知道了中国的春节、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习俗。对中国的兴趣驱使他从19岁起学习汉语。欧洲媒体当时对中国的报道,基本是跟美国的调子走。他的汉语教师徐芝秀是南京金陵大学的毕业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她顶住来自台湾等方面的压力,找了一些中国内地的文章作为教材,向学生客观地介绍中国。

奥地利联邦商会与中国贸促会在1964年达成了互设贸易代表处的协议,奥中两国虽未建交,但毕竟多了一个直接交流的渠道。奥地利对中国的信息打开大门也是在1964年。奥地利记者波尔蒂希博士访华回来后,写了一本书介绍他在中国的见闻,其中包括对陈毅外长的采访。他带回的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希望和平”,北京政府希望得到国际承认。陈毅外长在接受他采访时表示,如果我们同美国打、同印度打、同其他邻国打、同全球打,最后就只能跑进喜马拉雅山,躲到珠穆朗玛峰。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派人来了解陈毅外长是怎么说的。这说明,当时的欧美要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非常不容易。

“老卡”说,他是学国际法的,借着这位记者带回的信息,他从国际法的角度给奥地利外交部送了一份报告,建议承认北京政府,同中国建交。这份报告受到时任奥外交部长、后来的总统基辛施莱格和后来出任奥副总理的彼特曼的重视。在美国还没有对发展对华关系开绿灯的情况下,奥地利于1971年5月宣布同中国正式建交。基辛施莱格总统后来一直以此为自豪。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中国成功解决了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教授说,中国政府的第一部“人权白皮书”指出,中国实现了“生存权”。对此,许多西方人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认为“生存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中国人的“生存权”来之不易。上世纪30年代,一位常驻奥地利的中国外交官娶了一位奥地利姑娘为妻。婚后,新娘要去中国福州见男方的家长。他们先乘奥地利的船到香港,再换乘英国的船从香港到福州。但英国规定,华人不能进头等舱。新郎新娘只好在甲板上约会。一次,英国船长发现他俩在约会,便盘问女方,这位男子是谁。女方说,是她的新婚丈夫。船长说,这太不像话,你怎么能嫁给中国男人?要不,夜里找个人将他扔到海里算了。新娘当然非常气愤。从中国回来后她讲了这段经历。那个时候,西方人在上海开车撞死人是没人过问的;在上海街头冻死的中国人,同垃圾一起被清走。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的生命在西方人眼中的价值。只有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才能理解保障10多亿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近30年来,已有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富裕小康程度。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西方看到了商机,资金、技术、产品纷纷涌向中国。进入21世纪后,西方人突然发现,中国已不再是美欧的加工厂,中国在世界市场参与同美欧的竞争。“中国威胁论”不胫而走。但他们没有看到,中国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国,美国不是;中国的军费开支、军事实力仅为美国的一个零头。

新中国60年

外国学者访谈

卡明斯基教授认为,中国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足以让世界赞叹了,用不着夸大。中国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已有几十年的合作经验,加强政协和民主党派的监督功能,会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村实行的民主选举制度,国外知之甚少。加大这方面的宣传,有助于在国外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此外,对农村选举的经验要进行总结。

教授说,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在,规划未来。这也是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意义所在。

图为卡明斯基教授在他的办公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方祥生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