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行老区焕新颜

2009-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李淑英 我有话说

巍巍太行山,矗起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丰碑;

滔滔漳河水,谱写老区发展巨变的壮丽诗篇。

8月22日,追寻当年八路军留下的足迹,我们来到太行深山河北省涉县八路军曾经给予日寇沉重打击的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主战场。如今,原来设伏的两坡夹一沟交通要道已变成晋煤外运的309国道,10多米宽的道路上下两条,既

宽阔又平坦,还与周围的乡村道路连接成网,路两边的加油站、商店、煤化企业鳞次栉比,成为拉动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

曾参加过响堂铺伏击战的86岁一二九师老战士任张辰激动地吟诵起徐向前元帅的诗篇:“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扑天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弹指一去四十载,长看春意在人间。”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进驻太行山,开始了8年抗战的艰苦岁月。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浴血奋战在巍巍太行山上,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太行精神。

60年过去了,太行山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涉县县委书记范保平对记者说,作为太行山区核心地带,涉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先走一步、快走一步,与周边县(市)相融互补,已逐步成为冀晋豫三省交界区域经济的强区、城市的中心、商贸的龙头、旅游的纽带。

八百里太行山绵延起伏,抗战时期是游击战的屏障,解放之后,却是山里人出行的障碍。近十年,为了彻底解决交通“瓶颈”,涉县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采取“补、集、争、帮、支”等多种渠道,实施“路―线―网”战略,投资近8亿元,建设了以161条乡村道路为支脉的“三纵三横六辐射”的新型山区公路网。2004年,在河北省深山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在当年左权将军与日军激战的地方,偏城镇农民郭怀生高兴地说:“原来出一趟山得大半天,现在坐车半小时就到了山外。我们的山坡地都退耕还林,种上核桃、花椒,穷山也变成了‘金山’了!”

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军民节衣缩食,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共同修建了漳南大渠,使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帮群众渡过了难关,被群众称为“救命渠”。如今的漳南大渠已从过去的35里延伸到近百里,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解放后,引用修建漳南渠积累的经验,涉县又相继开凿了漳北渠、漳西渠,扩大水浇地面积。今年8月,总投资2026万元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县漳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又在紧张施工。一年之后,整个灌区引水能力和渠水利用率将提高一倍多,年可节约用水量1500万立方米,扩浇耕地4万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