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授人以渔”的好教授

2009-09-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我有话说

近日,海南省澄迈县瑞溪镇上琼村农民刘青利给海南大学送来了一份珍贵礼物:他在自己创建的育苗基地挂上两块牌子,一块是“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另一块是“国家八六三名贵海水鱼类繁育项目陵水基地”。一个农民靠辛辛苦苦养鱼赚的钱建起基地,为什么要如此命名?

“怎么报答陈

教授都不为过”

记者找到刘青利,这个50多岁的农民几乎是含着泪讲述了以下的故事:十年前,时任海南大学海洋系主任的陈国华教授找到养鱼专业户刘青利,想借助他的养鱼池完成开发石斑鱼的科研课题。刘青利欣然应允,他知道石斑鱼是珍贵鱼种,市场上货不多,价钱也卖得高。要是这位教授能琢磨出生产石斑鱼的法宝,那农民不是有了致富的道?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从那时起,陈国华教授便搬来了铺盖,和刘青利头对头地睡在一个地铺上,勺碰勺地吃在一个锅里。

陈国华教授搞科研实实在在,他每天不是蹲在养鱼池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就是两脚泡在池塘里,两手不停地在池里测着,摸着,量着……让刘青利心疼的是由于池塘四周蚊子多,陈教授常被咬得“体无完肤”,泡在水里的双腿双脚也出现了溃烂。更让刘青利感动的是养鱼池是靠柴油机鼓风送气,柴油机每天加油时间是晚上12点,而每天凌晨四点又是观察鱼苗变化的最好时间,也就是说,陈国华教授每天睡觉时间不足五个小时。

经过四十天的苦干,“点带石斑鱼”育苗繁殖成功了!由于陈国华教授一边进行实验研究,一边向农民推广技术,所以第一批石斑鱼苗被农民们一“抢”而光。方圆几里靠养殖业为生的农民有了这珍贵的鱼苗,又有陈国华教授的具体指导,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实验成功后,陈国华教授每周要回校给学生上课了。于是他每周四天在学校,两天在乡下实验室,两个半天乘坐大巴车,奔波在海口和乡下的路上。

整整10年,刘青利简陋的养鱼池一直是陈国华教授的实验场。现在他养鱼赚了钱,在200多亩地上投资兴建了育苗基地,他要用此支持陈国华教授搞科研。刘青利表示:“没有陈国华教授就没有他和农民兄弟今天的发展,怎么报答陈教授都不为过!”

“没有农民兄弟加入,科研是纸上谈兵”

见到陈国华,是在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的院长办公室。没等记者多说,陈国华情真意切地讲了这样一番话:“客观上讲,用十年时间完成石斑鱼的研发,我只是起了个头,一项技术的完善特别是农业技术要靠农民兄弟,没有他们的加入,科研是纸上谈兵。”接着他讲了个例子:

“‘石斑鱼’研发是我承担的《1998年海南省百项农业新技术项目》科研课题。找到刘青利,他支持我,帮助我。当时我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拿什么给石斑鱼作开口饵料。起初我把干的海胆卵、小虫、牡蛎压成粉末投放鱼池里,结果鱼吃了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漂流在池塘里,捞不上来,造成水质污染。是当地的农民替我想了个办法,用肥水作开口饵料,那里边有原生物,是活性的,又加上些鲜虾粉,结果鱼很爱吃,提高了育鱼苗的稳定性。”

谈话间,陈国华打开了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现出刘青利新建的育苗基地。那两块牌匾格外夺目。一个教授和一个农民,这样互相理解和支持是金钱换不来的。

在陈国华的案头,摆放着一摞摞科研报告,其中有一份是他目前正在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其中第一项便是“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陈国华说,名贵海水鱼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海水设施养殖与病害控制项目新型离岸深水网箱成套装备及养殖技术等都是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的科研课题。作为承担人和组织者,他已全身心投入战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