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合肥:优先铸公平 教育惠民生

2009-09-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合肥9月14日电新学期,学区范围近40平方公里的城西桥学校完成了现代化重建,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崭新的微机、书法、美术和实验教室;同时,位于城市北部的最大回迁安置点里,传统名校六安路小学开办的30个班规模的分校正式招生――“近3年,城区新建扩建改建了54所中小学校,超过‘九五’

、‘十五’的总和,由政府主导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惠民。”合肥市教育局局长方东玲介绍。

合肥是一个在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省会城市。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教育资源总量有限、传统名校集中在5平方公里老城区等先天不足,逐渐成为制约教育公平发展的痼疾,“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明确了“优先发展是态度,优质均衡是目标”的教育发展思路,仅2006年至2008年,合肥市本级财政教育经费总投入就达19.5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投入总量,增幅达13.7%。

布局调整与名校扩张是合肥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按照城市发展现状,合肥先后把合肥一中、合肥四十六中、合师附校整体搬迁至滨湖新区办学,把合肥八中迁至政务文化新区办学。多渠道投入11.3亿元帮助改善办学条件,使这些名校的办学规模得到明显提升,招生数量比过去翻了两番多。

师资是最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合肥市教育主管部门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了以“全员参与、共同提高”为基本特征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制度,通过现代远程教育、集中面授、校本培训和专题培训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肥市在市属学校实行了余缺教师调剂制度,跨校交流教师127人次。同时,积极鼓励机制创新,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撤销所属的乡镇中心学校,推行乡镇和城区学校“捆绑办学”,采用“两个法人单位,第一校长负责,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办法,城区学校校长担任乡镇学校的第一校长,拥有对两所学校人、财、物管理权,可以对两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调剂、交流,实现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一对一的帮扶。

“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名校!”家住包河区烟墩镇新年社区的张柱发出这样的感慨。与张柱一样感慨万千的合肥市民还有很多――由政府主导的优质教育资源要素配置,使成千上万的孩子可以方便上学,合肥市属4个区已全部进入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行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