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感动中奋进

2009-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旭 我有话说

焦裕禄

王进喜

华罗庚

邓稼先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永远闭上了眼睛,那一年,他只有42岁。

45年后的兰考,早已变成豫东的粮仓,板材加工企业有400多家,年产值50多亿元,泡桐开发已占据兰考经济的半壁江山。人们说,这是焦裕禄留给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一个人活在人们心里的时间比他在世的时间还长――这就叫永生。”

纪录片《焦裕禄――永远的榜样》中的这些片断,让从河南移居广州的郑卫东一家三代人看得眼带泪光。

9月10日起,许多电视台开始陆续播出百集电视专题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这部专题片以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党史研究室等10个部门组织评选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为拍摄对象,采用新闻纪实风格,让一个个真实而亲切、伟大而平凡的共和国英模在人们眼前重生。

“黄继光、邱少云、孟泰、邓稼先、钱学森、华罗庚、彭加木……新中国一路走来,60年的不平凡历程与这一个个名字分不开。”《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总监制、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说,“他们那让人感动的一切,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魂魄。”

共和国史诗由他们谱写

人们说,想要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就一定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人物。共和国走过辉煌60年,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中国。

――1949年,50岁的孟泰带领工友,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徒手修复被日军损毁的三座高炉,让新中国的钢铁事业从鞍山起步。

――1960至1963年,“铁人”王进喜率领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累计打井1178口,为共和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立下不朽功勋。

――杰出科学家邓稼先远离家人,隐姓埋名28年,在不毛之地罗布泊,致力于原子弹、氢弹研究和实验,为共和国迎来长久和平与安宁……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中,除了这些立有丰功伟业的人物外,更有很多在最基层无私奉献,只想把平凡的事情做好的人:1952年,申纪兰在一个封闭贫瘠的小山沟带领广大妇女和男村民开展劳动竞赛,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重要里程碑;环卫工人时传祥,一天最多的背了九十三桶粪,一桶粪加上粪桶的分量,大概二百斤重;在小小糖果柜台前,时刻怀揣“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接一问二联系三”,手上一抓准,心中赛算盘……

“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岗位不一样,但是都用自己的心血、智慧甚至生命对崇高的理想进行着不懈的追求和奋斗,谱写出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赵曦这样说。

1949 年到2008 年,中国人均GDP 从35 美元增加到3266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中国精神世界感动

张海迪、杨利伟、廷・巴特尔、五连冠女排、钟南山、容国团、樊锦诗、王选、袁隆平……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在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里,用特有的人格魅力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中国精神的深广内涵。

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戴着破毡帽,穿着打补丁的棉袄,口里呼出大团哈气,却依然徒手架钻机的王进喜和他的工友们;在海拔3500多米,体力活儿一干就是10几个甚至20个小时,累得鼻血哗哗流的秦文贵和他的同事;从74岁到93岁,靠蹬三轮车,资助300多个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的老人白方礼……

摄制组的编导们,在采访一个个在世或不在世的英模人物事迹时,不知不觉中,常常会眼含泪水。“60年的岁月,60年的历程,时代背景在变化,社会元素在变迁,怎么让这不同时代的100名英模的精神能够被今天的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年人所认同和理解?各行各业,各具特色的英雄事迹,怎么能让不同境遇下的英雄行为照亮今天普通人的心灵?”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指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是――人的最根本的满足是精神的满足,没有什么比信仰更重要的了。”

“民族精神是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而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共和国前进的道路上,凝结在血脉中的民族精神,总是指引着中华儿女选择前行的方向。这是中华民族真正强大起来的内在力量。”济南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马理说,邓稼先的成就完全可以拿诺贝尔奖,但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的一生,他所作的贡献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奖项所能赋予的意义。

马理认为,民族精神又是一种身份认同。它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质,在精神气质上把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区别开来,因而是一个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最核心元素。邓小平同志曾自豪地向世人宣称,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1世纪,人人都是世界公民,但我们的根在中华民族,我们的魂牵着祖国人民。”

在朝鲜战场参战的美军将军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中国军队的实力更多地表现在坚韧顽强、不惧牺牲的精神,这对我们来说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感动中国的这些人物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激励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宋福范说,“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人,或者有了更多这样的人,我们中国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做中国人的骄傲。”

“与祖国共命运的人生轨迹,光耀祖国的天空。”《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总制片人、新华社高级编辑赵鹏说,“这100个人物加在一起,就是一部史诗,共和国的史诗。”

民族复兴我们担当

《孟泰――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责任编导张维维,第一次电话采访孟泰的女儿孟庆珍时,电话那边还没说上两句,就传来了哽咽之声:“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记得我父亲……”

孟庆珍也许不知道,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后,20天时间内,就有近1亿名群众参与投票。“孟泰这样的老英模,新中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张维维说。

是的,彭加木走了,他跋涉荒原的脚步戛然而止,但他志在边疆“添草加木”的豪情,他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他投身科研事业的扎实足迹,都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底。

王选离开了,他的话语却一直回响在国人耳畔:“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年轻一代务必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物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赵鹏说,“再次解读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检索一段历史,而是为了熔铸信念,凝聚信心。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一番敬仰,更是为了焕发力量,奋发向上。”

“随着拍摄工作的推进,随着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物进入我们的拍摄视野,他们那些遥远的身影,在我们的镜头中越来越清晰起来。他们曾经感天动地的业绩,重新唤起我们一种特殊的情感。拍摄100集人物专题片的压力,渐渐被越来越强烈的使命感所取代。”《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执行总编导马宝军这样说。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委员,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透露,从参与评选者的年龄结构上看,这100个人不仅是共和国的丰碑,更是青年人的偶像。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更是时代精神的创造者。令人振奋与自豪的是,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金晶的风度,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代青年正在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他们应有的社会责任。

采访中,看过《感动中国――共和国100人物志》的年轻人都纷纷表示,当代青年尤其需要以一种深层的爱国主义情感,一种居安思危、理性务实的民族精神,多考虑如何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从前辈手中接过新中国60年来获得的伟大成果,推动整个国家以年轻的姿态,阔步行进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我们的时代给了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就应当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北大学生的话语道出了当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