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母亲祝福,请祖国检阅

2009-09-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殷泓 我有话说

苍穹之下,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巨大的民族团结柱熠熠生辉。许多人驻足柱前,或深情仰望,或摄影留念,或细细品味。

60年风雨,一首首豪壮的民族团结奋进之歌在大江南北不断回响:从雅鲁藏布江畔到长白山下,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

60年沧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着广

泛而深刻的变革:昔日的贫穷、封闭、落后,正在变为富庶、开放、进步,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

“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这是各族人民心底最深情的呼唤与歌唱。

平等,30年识别56个民族

56张灿烂的民族笑脸在展览大厅的墙面上铺展开来。

走进北京展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好奇的人们总想猜测一下,他是什么民族,她又是什么民族。

也许他们还不太清楚,“56”这个普通数字背后的漫长与细致。

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的族称是什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确认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识别工作前后历时30多年。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识别民族之多、调查范围之广、识别依据之科学,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确认民族成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等,少数民族由此得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千百年来当家做主的夙愿。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不断了解、认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空前的民族团结成为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力量源泉。

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相结合,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这一成功做法,被称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经验”。

从1947年内蒙古成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至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程。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毛公宁表示,“作为保证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

今天,我国共建立了155个自治地方,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和完善,使少数民族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充分享有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地方事务的平等权利。与此同时,各族人民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56个成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表示。

跨越,发展驶入快车道

9月29日,塞力克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与其他700多名代表一起接受表彰。

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都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

从哈萨克族的马背学校一步步进入大学课堂,从基层干部逐步走上领导岗位,如今的塞力克已是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阿克塞哈萨克从游牧生活到城市定居,从毡房到小康住宅,从帐篷流动小学到网上远程教育,从马背传书到移动通讯,从听收音机到看上电视,从背水、烧牛粪到用上自来水、天然气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他更是以一个规划者、实践者的身份融入到地方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中。“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最快、各族群众受惠最多、民族团结最好的历史时期。”

60年的实践,鲜明地体现出我国民族工作始终贯穿的主线――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半个多世纪前,那曾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极端落后的社会形态,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毫无保障的采集、渔猎生产方式……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财政投入到金融支持,从生态建设到资源开发补偿……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抢眼的数字展示着民族地区的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GDP从1952年的57.89 亿元增长到2008 年的30626.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年均增速8.4%。

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307 元增加到2008 年的13170 元。民族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8年的3389元。

沿边开放战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发的号角提振人们的心气;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青藏铁路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实施,让民族地区迸发出空前的力量。

青海、西藏、云南、贵州……一个个地理坐标,不再是冰冷的符号。奇妙的文字,壮丽的景色,神奇的文化,独特的物产,那是多少人的向往之地!

从大面积贫困到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几乎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从自生自灭到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血脉……

这是历史性的跨越――

少数民族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各项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础设施普遍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4000万;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和谐,亿万人民共追求

走进花木,和谐之风扑面而来:横卧在世纪广场的日晷直指天宇,见证着花木的日新月异;蜿蜒在城区的川杨河玉带般穿梭,演绎着花木的自然和谐。

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的花木街道,有不少来沪的少数民族同胞。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在上海打工。

来到这里的孩子是幸运的。花木街道专门在社区图书馆辟出一块区域,设立少数民族儿童快乐读书室。每到周三、周六,由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少数民族社工,为孩子们免费补习功课,带领他们学绘画、做游戏。

8岁的谷海婷是土家族小朋友。每周六,“小王哥哥”都会准时来帮她辅导美术和文化课。许多小朋友和谷海婷一样,不仅在学业上有了很大进步,性格上也越来越开朗。他们由最初的不敢讲话、讲话脸红,到现在已经能够非常主动地与人交谈沟通,有不少还学会了表演节目。

“让每一个生活在花木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种归属感,正是我们创建民族大家庭的不懈追求。”花木街道负责人如是说。

充满关爱、充满温暖的幸福生活、和谐画面遍布边陲兵团、偏僻的乡村、繁华的城市。无论天南地北,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家园;不分男女老少,每一位兄弟姐妹都是亲人。

卡德尔・巴克是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阿格乡栏杆村人。他出名是因为写日记:从1967年开始,老人坚持写日记从未中断。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写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当地驻军某部与村民之间的“拥军、爱民”故事――

“2005年12月15日,部队18名官兵每人从自己工资里掏了300元,买了18只母羊,送给了村里的18名贫困户,帮助他们致富。”

“2009年8月21日,我村两名贫困学生拿到了部队捐助的2000元现金。这两名学生分别是孜来汗・尼牙孜和热孜万古丽・阿布拉。”

……

30多年的记录,老人道出的是军爱民的赞歌。

不管是风雪泥泞,还是杜鹃红遍,每月至少两次,西藏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藏族阿妈次仁曲珍、德吉和普次都要穿行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艰难山路上,为了给建在山巅的解放军边防哨所送上新鲜蔬菜和转交邮件。

20多年的穿越,三位藏族阿妈走出的是汉藏同心的赞歌。

手拉手,心连心。北京支援内蒙古,天津支援甘肃,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新疆、西藏与陕西,山东支援青海与新疆,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广东支援广西,浙江支援四川,辽宁支援青海,福建支援宁夏,大连、青岛、深圳、宁波支援贵州,全国支援西藏。

肩并肩,共繁荣。“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是亿万人民对民族团结的期盼!

我们懂得: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我们坚信:56个民族血脉相连、风雨同舟,必将战胜任何艰难困苦,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民族团结柱前的随想

国家民委副主任吴仕民

在新中国六十华诞之际,宽广的天安门广场新添了一道壮美的图景: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矗立在广场东西两侧。远看如将士列阵,威武豪壮,近看如楼桩初起,勃然向上。沐秋风玉露,披朝霞夕照,蔚为大观。

那五十六根大柱,首先会使人想到一句熟悉的歌词:“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堂”。每一根柱子都绘制有一个民族的形象,也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意愿:在共和国生日之时,跨越万水千山,从四面八方汇聚首都,向母亲祝福。正是六十年前,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结束了“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历史,才开启了中华民族儿女在五星红旗下挽手前行的华章。为了这聚合,各民族有过漫长的旅程,卓绝的奋斗,最后如百川归海,相聚相守在一起。

那五十六根大柱,高矮粗细毫无二致,颜色质地了无差别。分明是在诠释着:在祖国大家庭里,各族兄弟,不分大小,无尊无卑,一律平等,和谐相处。各民族在天安门广场的一柱之地,也是象征着在中华大地的一席之地。每根柱子上的图案,则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各民族的一对青年男女,或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生动传神,多姿多彩。柱子所有的颜色却是相同的――艳丽的中国红,柱头和柱础则都采用了人民大会堂门柱的图案元素,人们不难从中品味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蕴。

那五十六根大柱,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两行,朝着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也将在国庆大典上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虽然每根柱子构造于金石,却熔铸了各民族的真情实感,聚纳了各民族的齐喊同唱:请祖国检阅。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一新。大漠添新绿,高原起长虹,深山机器响,林莽奏乐章……那些原本分属封建制、奴隶制、农奴制乃至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各民族豪迈地跨入了社会主义的门槛。祖国,奋进中的各民族无愧为中华的优秀儿女,无愧于这伟大的时代,没有虚度这六十一甲子,更没有亵渎这肩上的责任。

那五十六根大柱,浑圆、粗壮,立足大地,昂首青云,似乎有着无敌的力量。无声却是力重千钧地向世界宣告:天塌众肩扛,中国各民族能担当起世纪的重任,经得起地动山摇。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兄弟曾并肩同心,开疆守土,共挽狂澜,共御外敌……因而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百代相续,才有了中华家园的万里锦绣。就在这近一二年间,各族儿女以钢铁般的意志,抗击了罕见的四川汶川地震,迎击了制造苦难的分裂势力,应对了撼山动海的国际金融风暴。因而,今天屹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根根大柱,恰似那勇士们的群像、胜利者的雄姿。

那五十六根大柱,看似?立无语,实际是在真情地向祖国默默倾诉。穿越数千年的风雨,回首六十载的足迹,各民族深深地懂得:我们是从五星红旗中获得了不灭的信念,是从中华的脊梁中获得了不屈的坚强,是从北京的阳光中获得了不尽的温暖。有了祖国,才会有各民族的幸福、尊严与荣耀。各族兄弟也将相拥在祖国大家庭里,为祖国山河平添安宁与秀色,为中华平添力量与荣光。唯其如此,才是祖国的真正儿女,才是中华的优秀子孙。

那五十六根大柱,根根又透着威武之气,显出昂然之状,似战马等待驰骋,如征帆期待扬波。是的,各民族正在迎接新的使命,正在等待新的出发。纵然,我们创造了无比辉煌的过去,但还要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我们充满欢乐,但却不能过分陶醉于欢乐,我们欢庆胜利,但决不能止步于胜利。宏伟目标还在我们的前方,向我们召唤,并且前进的路上还可能有千丈风雨、万仞高山。我们要凝聚起新的力量,迈着必胜的步伐,去作新的远航。

民族团结柱

9月14日,天安门广场立起作为国庆60周年庆典背景之一的56根民族团结柱。

“民族团结柱”每根柱子高达13.6米,重26吨,由水泥和钢结构作支架,玻璃钢外包,红金两色铺底。柱体上端为金色的莲花瓣和卷草纹图案,柱底是金色的莲花瓣底座,整体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调。整组柱子南北跨度长达265.97米,柱间距离5.91米,民族团结柱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分东、西两面,呈南北延伸,点缀着人民大会堂与国家博物馆中间的空间。

设计者们在每一个部分上都赋予了深刻的寓意。

柱头和柱础,采用了人民大会堂东侧门柱的图案元素,体现56个民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柱体周身,采用醒目的“中国红”作外装饰,每根柱子上都精心雕刻出一对身穿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设计者还为每组人物精心挑选了最具民族代表性的舞姿、乐器和盛装。与舞蹈人物相对应的一面柱体上,是金色雕刻出的民族图腾纹样。为了保障创意的完美实施,特邀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苗培如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老师,对柱体造型和柱体图案分别设计;聘请了民族服装专家、民族吉祥图案专家、民族舞蹈形象专家进行统一核审。

国庆庆典之时,每根柱顶将放置25枚烟花,采用电子打火技术,最终通过电脑控制,统一全部引燃。(参考新京报、新华社稿)

▲国庆前夕,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的各28根民族团结柱熠熠生辉。本报记者赵洪波、程伟光摄

苍穹之下,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巨大的民族团结柱熠熠生辉。

每一根柱子都绘制有一个民族的形象,也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意愿:在共和国生日之时,跨越万水千山,从四面八方汇聚首都,向母亲祝福。

祖国,奋进中的各民族无愧为中华的优秀儿女,无愧于这伟大的时代。

那五十六根大柱,看似?立无语,却是在真情地向祖国默默倾诉:有了祖国,才会有各民族的幸福、尊严与荣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