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唱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颂歌

2009-09-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50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解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这部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天津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王朝柱编剧、唐国强导演并主演的艺术力作,以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革命领袖为主要人物,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的描写,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腐败政府和军队的曲折过程,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诞生。近日,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邀请首都文艺评论家举行座谈会,就该剧的思想性、艺术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今天,本版摘登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一部生动的解放战争形象史

仲呈祥

这是一部以50集的鸿篇巨制,全景式地宏观表现震惊中外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史的精品力作,堪称荧屏上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形象史。这是向共和国60周年诞辰献上的一份厚礼,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电视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新时期以来所达到的最高思想艺术水平。

它集中了党史界、军史界、史学界和文艺界关于人民解放战争历史的新鲜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使全剧具有了很深广的历史内涵。之前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大都着眼于某一战役、某一城市的解放,而《解放》从时间上贯穿始终,从空间上总揽全局,纵横理顺,经纬史通,逐一道来,以点成面。这得益于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的鼎力相助,也是编剧王朝柱近三十年来甘坐冷板凳、潜心学习和感知中国近、现代历史结出的丰硕果实。可以说,《解放》不仅是电视台播出的一部精品力作,而且是深入大、中、小学课堂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的一部学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史的极好的形象教材。

它集中了文化学界、尤其是近现代文化史学界的新鲜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使全剧具有了很丰厚的文化意蕴。这主要表现在活跃于重大战争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上。无论是毛泽东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自强不息、所向披靡,还是周恩来披肝沥胆、处变不惊、厚德载物、知人善任,抑或是蒋介石、宋美龄及其身边各色人等的文化人格,都在哲学层面上自觉摒弃了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而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执其两端、抓住本质、把握好度、全面辩证的文化思维方式。因此,这些决定着历史发展走向的重要历史人物形象,都给观众以文化意蕴的丰厚感和审美鉴赏的新鲜感。

它集中了电视剧界近三十年来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美学思维的最新最高成果,使全剧具有了很高的美学品位。《解放》的主创班底,历经《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延安颂》、《周恩来在重庆》,已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驾轻就熟,从而能从容适度地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的和谐统一。而编剧王朝柱,饰毛泽东的唐国强,饰周恩来的刘劲,饰朱德的王伍福,以及饰蒋介石的马晓伟,饰宋庆龄的于小慧等,在美学追求上都更加自觉,并日臻成熟。编、导、演、表、摄、录、美、化、服、道、音创作生产诸因素方面一流人才的强强联合,铸就了全剧很高的美学品位。

古人云:“灭国去其史。”那是说,要灭亡一个国家,就须割断消亡它的历史。《解放》作为一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象历史昭示我们:“强国重其史。”通过鉴赏《解放》,我们可以学习这段辉煌的历史,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吸取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解放》的史诗品格

李准

50集电视剧《解放》的思想艺术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它那真正的史诗品格的铸造。不论在已有的表现解放战争的50部左右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还是在近30年来所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它的史诗品格都是最突出的。

这里有必要对“史诗”的概念作一点澄清,因为近年来史诗的提法越来越被滥用,“史诗性作品”的桂冠满天飞。那么,什么是本来意义上的史诗呢?搞文学艺术史的人都知道,史诗的提法最原初的含义是专指人类童年那几部伟大的叙事长诗:“诞生在公元前9世纪之前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比它还要早的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除了叙事长诗的形式和瑰丽的想象,五部史诗在思想艺术上的共同特点是:一、从高端视点和历史关节点切入,形象讲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二、以民族领袖、民族代表人物为主要角色的英雄叙事和英雄情结;三、真实的历史投影,丰富的历史画卷,宏大的历史精神,精彩的史中觅诗。正是基于这些根本特征与标准,人们才公认它们是史诗。我国在公元前没有这样的叙事长诗,公元11世纪后由民间世代相传下来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少数民族的史诗,是因为它们也基本符合以上三条标准的要求。

当然,“史诗”的解释应当与时俱进,“史诗性”、“史诗品格”的要领也可以用于对优秀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的评价上。但是,这种运用不能离开以上三条标准的基本内涵,不能无边界。如何衡量一部影视剧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否具有史诗品格呢?我以为至少有四条:一、直接通向民族、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二、以重要革命领袖形象、民族英雄形象塑造统领全剧;三、真实的历史生活底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四、在形象揭示历史精神的基础上发出历史对现实的激情呼唤。这个要求不能降低,降低了就会导致评论的贬值。

按照这样的理解来考量,我以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史诗品格的追求是从《开国大典》、《大决战》开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史诗品格的追求是从《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开始的,而《解放》的创作成功则标志着这种追求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的新境界:其一,抓住解放战争关键三年这个鸦片战争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关节点,形象讲述中华民族两种命运的决战和两种前途的选择;两个司令部即顶端视点的戏最完整、最充实、也最真实;把中国命运放在世界格局变化中来写,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情报、民运、统战、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景式展现更宏大更深入,因而具有最宏大最真实的民族命运感。其二,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袖人物和各级英雄人物的英雄叙事始终主导着整个剧情的发展,毛泽东的形象和他的主要对手蒋介石形象的对比刻画不但有着最多的篇幅和精彩细节,而且在文化人格的揭示上更加血肉丰满,顺应历史潮流的各路精英人物登场亮相之多也前所未见。其三,不仅真实历史扭转的营造、各阶层生存状况和历史态度的描绘更到位、更色彩缤纷,而且在具体情节和场面中有着最多的历史揭秘,全剧折射出的历史文化信息之多创造了新纪录,堪称那三年中国历史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其四,通过对三年历史进程的真实表现,最形象、最有力地揭示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与和平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挡,是历史选择了新中国,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它还形象地告诉人们,谁违背了人民根本利益和历史发展要求,谁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抛弃,从而对现实发出了深切的激情呼唤。说《解放》最具有史诗品格,可谓实至名归。

从《长征》到《延安颂》再到《解放》,在追求真正史诗品格上不断迈进的指向,应当是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发展的主导方向。正因为有着真正的史诗品格,我相信这些作品都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后来观众的观赏与品评。因此,希望看到更多的史诗性作品问世。

气势磅礴生动鲜活

逄先知

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剧作家王朝柱继《长征》、《延安颂》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三年解放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它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最伟大的转折,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决战。它结束了黑暗的旧中国,迎来了光明的新中国。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是,对战争这个历史现象要作具体分析,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加以否定是不可取的。战争历来就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侵略战争,屠杀人民、维护反动统治的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是反动的,必须反对。反侵略战争,推翻反动统治以求人民解放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应当肯定。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军事斗争,同时还有政治斗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外事战线上的斗争、隐蔽战线上的斗争、国统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等等,形势错综复杂。电视剧《解放》把极其复杂的历史线索梳理得十分清晰,有条不紊,起伏跌宕,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它的成功之处。

《解放》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真实,历史的真实。作为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来说,这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解放》做得非常出色。凡是重要的历史事实,都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的,甚至包括一些时间、地点、会议名称、人物名字等等,都是准确的。当然,有艺术的虚构,包括一些具体情节次序的颠倒,这是容许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一定的艺术加工并不影响基本历史的真实。

从艺术方面说,我认为这部作品达到了新的水平,它突出地表现在对众多人物的细致刻画和演员的成功表演。有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人物,从双方的最高统帅、高级将领,直到基层官兵,还有普通老百姓,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活龙活现,给人以逼真的感觉。

《解放》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特别强。例如,战斗英雄王克勤热爱人民、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的壮烈场面,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支援前线的场景等,我看的时候,为那些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镜头,流过泪水。整部片子,既有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的场面,又有一些工笔画式的细致描写,非常生动。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播映这部电视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它,可以使人们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场战争是怎样引发起来的,为什么说它是正义的战争。通过它,可以使人们了解,为什么国民党必败、共产党必胜,为什么装备落后的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先进的、在人数上数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其深刻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很多,归根到底,就在于国民党是代表反动的社会力量,完全脱离人民,压迫人民;而共产党是代表进步的社会力量,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通过它,可以使人们懂得,新中国确实来之不易,又是来之必然。没有那场革命战争,就不可能在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我们要永远纪念为新中国诞生献出宝贵生命的千千万万革命烈士。这部电视剧,可以作为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为了新中国的诞生

申澈

解放战争中的各个历史阶段已有很多被各种文艺样式加以较为充分的表现,并在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花朵,而时隔60多年以后,将解放战争作为一个完整的表现对象,进行一种具有史诗性、全景式的艺术创作,无疑是必要的,也是为广大观众所期待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古往今来,社会新旧力量的更替,总是以先进变落后、落后转先进的形式出现。当然,它还告诉我们,并非所有落后都会必然变为先进,其中的转化必须具备必要条件,其必要条件究竟是什么?电视剧《解放》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它用艺术形象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在武器简陋、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战胜拥有现代美式武器装备且兵力庞大的正规军;如何在数量不多、面积有限的解放区,一步步打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共和国江山的……不言而喻,其必要条件就是,谁掌握时代潮流,顺应民心民意,追求和平民主,即使暂时落后,但一定会从人民那里吸取巨大的能量,获得一种可贵的“上升力”,最终打败强大、成就先进、创建伟业。

解放战争固然为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但如何让史料变成艺术形象,进而变成活的历史,这需要创作者摆脱被动承担文献纪录者的角色,以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体和创作主体,跳出战争写战争,显然,《解放》的创作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看得出来,它既不想尽显完整史料,也不在还原战争场景和历史人物上过多铺陈,更不去钻历史争议的迷宫以迎合观众,而是以“揭示历史规律”为创作起点,把更多笔墨放在国共两党和两个军队如何在短短的几年里此消彼长、气转运变的博弈之道上,特别着意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的历史主角是如何炼成并最终走上历史大舞台的。作品无可辩驳地昭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蒋家王朝,创建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唯一性,并以形象的力量,使观众清晰地看到这转变背后是历史的选择,时代潮流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强大的蒋家王朝到头来只能成为屈辱和怜悯的对象。

比起以往种种以解放战争中各个战场或历史阶段为创作对象的文艺作品来,《解放》凭借其长篇幅、大容量的优势,更为完整、更加深入细致地表现解放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观众不仅被剧中所展示的国际风云、政治智慧、时事变局、军事谋略紧紧吸引,也被国共两大阵营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所深深感染,可以说,我们通过《解放》,可以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战争的丰富内容尽收眼底。而剧中许多的小人物身上,其戏其情也多有值得称道之处,如爱兵爱民模范和杀敌英雄王克勤,是作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名俘虏成长为解放军战士来写的,刘伯承说他是“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他身上的戏剧性极为丰富,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人心向背有着多么巨大的力量。

我理解为什么今天还要创作这样一部解放战争的历史巨制,这是因为作者的创作冲动不仅来自历史更来自当代现实,它不仅要复现历史更要作为现实的需要才进行创作的。无疑,《解放》就是一部能打动今天的人们现实心灵、引起现时思索的作品,是用今天的目光审视昨天的战争,进而思考共和国在壮丽诞生以后如何更好地壮大发展的作品,这对于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警醒警策的作用。新中国60周年之际,回溯革命斗争历史,胜利来之不易,江山来之不易,我们完全可以把《解放》看作是今天对60多年前解放战争初衷的一次追问。

在迎来新中国60周年诞生之际,当年那无数的血肉生命为了催生新中国而在炮火中奔突呐喊的声音,早已汇成声震长空的风雷,这风雷化作了旧世界的丧钟,新世界的礼炮,也必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进道路上催征的战鼓。

让历史告诉未来

郑伯农

《解放》全景式、立体化地展现了“天翻地覆”的解放战争。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一直写到人民解放军渡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剧以疆场决战为主线,同时描写了斗争生活的各个侧面: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城市的反内战、反独裁、反饥饿运动,隐蔽战线的斗争,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国际上各种势力对中国的态度,国民党阵营中蒋系和桂系的斗争,中央军和杂牌军的矛盾……除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外,像刘胡兰就义,闻一多被害,陈布雷自杀,胡适竞选总统……这一系列当年引人注目的事件,都琳琅满目地展现在屏幕之上。

历史剧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解放》中的人物形象之多,是以往许多历史剧所难以相比的。国共双方的领袖人物、主要将领,政界和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几乎悉数在屏幕上亮相。其中有浓墨重彩的细致刻画,有寥寥数笔的传神勾勒,都显示出编剧、导演、演员的深厚功力。对我党领袖的刻画,对解放军主要将领的刻画,都很感人。剧中的粟裕,无疑是荧屏人物画廊的一个新亮点。剧中对蒋介石、宋美龄的描写,比以往也有新的拓展。对于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则给予相当多的镜头,以往的影视作品,似乎还没有这么深入细致地展示过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代表的广西军阀。

《解放》有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革命理想的重要性。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蒋介石集团号称拥有八百万军队,又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比解放军要强大得多。所以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发动内战。但是只有三年的时间,他们就兵败如山倒。原因在哪里?因为共产党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什么人民拥戴共产党?因为它是一个正义的党,廉洁的党,代表人民利益而为此奋不顾身的党。那时,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解放军战士,都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为了新中国,为了民族的未来,可以赴汤蹈火,舍生取义。从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富强,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他们都是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先进人物。经过无数先辈的英勇奋斗,我们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赢来了和平建设环境。但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贪图安逸的思想,贪图享乐的思想,容易在党内和社会上滋生蔓延。与《解放》所描写的仁人志士比起来,我们身上的理想是多了还是少了,答案恐怕是不言自明的。在看到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当冷静地看到,今天,在一些人身上,理想在淡化,对物质利益和个人名利的追求,取代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什么《解放》能引起人们的心灵震撼?它本身的艺术感染力是一个方面,鉴于理想的缺失,人们呼唤理想,怀念理想洋溢的年代,而《解放》能够在这方面给人以很大的满足,这是又一个原因。

鲁迅逝世的时候,一位名家说过:一个产生不了伟人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尊敬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我们也可以这么讲,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亵渎理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回顾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高扬革命理想。

生动描绘新中国建国史

曾庆瑞

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也不同于《保卫延安》、《红日》、《战北平》、《北平战与和》、《江阴要塞》、《决战南京》、《湖南和平起义》、《解放云南》、《最后的99天》、《为了新中国前进》等电视剧作品,5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解放》,不只是叙说建立新中国过程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活动,某一个时间段落的史实,或者某一个重大事件的因果,而是从中原突围说起,一直讲到开国大典,是第一部对整个解放战争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全息化、全景式历史纪实性的叙事。正是这样的历史纪实性叙事,使《解放》有可能追求在一种史、诗、思完美结合的艺术境界中描绘形象的新中国建国史。

说《解放》是史诗,是因为,它描述了完整的用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蒋介石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演绎了这些人物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中的重大作用和结局;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张扬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他们身边的一大批重要人物的阳刚、雄浑、激昂、伟岸和崇高,张扬了他们的宏图大业、丰功伟绩,张扬了这些革命者的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也张扬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格调。为此,《解放》采用了宏大的叙事策略,用大场景营造出大声势、大气象和巨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使广大观众在阅读和欣赏一部“史诗”中获得审美愉悦。

《解放》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全过程,放到新中国诞生的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来看,这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显得十分真实。尤其是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千里跃进大别山、孟良崮战役,直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事件的重点描写。剧中还特别把一些镜头聚焦在一些真实的战例上,尽可能地用揭秘来吸引更多的关注。我们还注意到,《解放》的叙事,也不再像原先一些作品那样只把镜头给予那些上层的大人物,全剧糅进许多中下层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让观众通过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故事,也能够看到时代风云的变幻。

《解放》的史诗性又绝不止于对史实作描述。描述只是“史”的初级阶段,更高阶段的“史”,还必须“阐释”。应该说,《解放》的“阐释”,是一种诗意化的阐释。其表现有三:一是对解放战争的各个发展阶段赋予了壮美的格

调,浪漫的情怀,充分显示出这是一个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正义战争;二是创作者们特别着力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和他们身边许许多多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的塑造,并形象地说明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必然诞生;三是一代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人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度最集中最精粹也是最感人的表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