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都江堰旅游业涅?重生

2009-10-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霞 我有话说

十一长假,都江堰迎来了汶川大地震后的第一个黄金周。涌入景区的滚滚人潮和不断攀升的各种数据告诉人们,都江堰的旅游业不是对震前的修补和恢复,而是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都江堰安然无恙,青城山依旧美丽。”作为我国少有的拥有双“世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的旅游业涅?重生。

都江

堰是个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占据GDP总量的半壁江山,相关从业人数占城乡劳动力的60%。旅游对都江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汶川大地震中,作为距离震中最近的城市,都江堰的旅游业遭受重创,主要景区景点、旅游道路桥梁、餐饮住宿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和损毁,全市旅游处于停业状态,20万从业人员瞬间失去就业岗位,全市旅游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1.62亿元。

“我们的目的是当年恢复秩序,三年恢复到震前水平,五年初步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城市。”在都江堰市市长刘俊林的口中我们听到是都江堰人掷地有声的信心和踏踏实实的干劲。今天,都江堰人用一组惊艳的数字证实着他们的成绩:2009年1月至8月,都江堰市接待游客647.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3亿元,门票收入1.17亿元,与2007年相比,同期增长分别为16.39%、30.87%和 21.69%。

据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局长罗鸿亮介绍,“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恢复重建的投入资金总共30个亿,至少是震前30年的总和,或者是50年,以前每年的投入不到1个亿”。不久前,“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都江堰开幕。52.1亿投资被都江堰纳入囊中。

都江堰旅游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灾后,都江堰运用国际眼光规划旅游发展,着力形成与世界级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格局。市长刘俊林告诉记者,“借助灾后重建,将农房重建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同步完成,修房子搞旅游‘一箭双雕’,都江堰乡村旅游有了畅想国际化标本的可能,我们将把都江堰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典范试验区、中国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使其乡村旅游成为中国第二代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标本。”

都江堰虹口区高原村的熊笑英大姐,这几天更是乐得合不拢嘴。现在她们家加入了“熊猫驿站”,她只要提供自家的两间房屋给公司经营,装修、经营、管理都不用操心,便可获得每间房屋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熊猫驿站”总公司还会派遣一名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的大学生进驻农户家庭,帮助解决旅游业务问题。

“熊猫驿站”这种合作方式是由农家乐合作社出资、农民房间入股共75%,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等出资25%,共同组建公司进行运营,销售收入的35%给农民,55%给公司,10%给合作社。农户的收益除销售收入分成外,还有合作社的分红。

“很多企业和投资者看好灾后重建,因为有许多优惠政策,比如财税返还、土地供给等,投资者看到了投资的机遇。此外,由国内外顶尖的规划单位和企业设计的重建规划,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招商平台。不单是资金,更好的经营理念也运用到了这里。传统农家乐的经营品质提档升级了,农户的居住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院长诸丹告诉记者。

都江堰旅游还将着眼于旅游文化历史内涵的深挖。“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旅游文化主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正在酝酿筹备的《道韵青城山》、《道解都江堰》两大实景演出剧目将作为文化引擎,丰富游览观赏内容,推动景区发展。

“都江堰将从旅游观光过境城市发展成旅游目的城市。我们有信心将都江堰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刘俊林道出了都江堰人的坚定目标。我们看到,走在旅游振兴道路上的都江堰别样美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