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需要信念与定力

2009-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 邬贺铨 我有话说

在光纤通信发明之前,自由空间的光通信已经在试验,但只能视距而无法实现远程传输,且在短距离应用时也受到天气的影响。人们常识知道玻璃能够透光,有人会想到用玻璃丝来传送光实现通信,但如果不能以低成本实现长距离传输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缺乏理论指导下仅靠实验取得的进展不显著。高锟先生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就

关注激光在玻璃纤维中传输问题,他进行了艰苦的理论研究。在1966年7月的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学报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给出了支持长距离和大容量信息传输的介质纤维所必需的结构和材料特性,证明了在高纯度光纤中激光可以传送上百公里,为光纤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拓展了物理学上光波传送领域,丰富了电磁波导理论。

在高锟的理论指导下,产业界经过几年对工艺的不断改进,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已生产出可实用的光纤,现在一对光纤每秒可以传送太比特(Tb/s)信息,实验室已能实现160个波长的100Mb/s(即16Tb/s)3600公里传输――这相当于一根光纤同时提供2亿条电话电路,或者说0.6秒就可完成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馆藏文献的传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在传输容量、距离和成本上能够挑战光纤的其他媒介。光纤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石。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光纤还会有互联网吗?通信会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服务吗?高锟的发明直接惠及几十亿大众,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因此他获得诺贝尔奖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

我认识高锟先生多年,每次见他都感觉不到一点“光纤之父”的架子,平易近人,严谨治学。他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期间还在思考开发新型光纤,可谓探索孜孜不倦。高锟先生获奖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其一是青年学者要敢于创新,他开创光纤通信理论时仅是刚出校门1年的博士;二是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理论研究、模拟仿真与实验三者不可偏废;三是科研成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在他发明光纤通信43年后才获诺贝尔奖,可见大师的信念与定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