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破除科研的“SCI”依赖症

2009-10-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汪强 我有话说

最近,“SCI之父”尤金・加菲尔德博士首次在中国公众面前亮相,并与数百名中国科教界专家和年轻学子对话。他在回答公众提出的尖锐问题时说,用SCI标准来衡量科研成果的确不太合理,SCI所采用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它对变量考虑得不周全,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够准确,却因便捷广受欢迎。

其实,不论是SCI(科学引文

索引)还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标准,都是既有科学合理的地方也有缺憾的一面,因此必须正确对待和使用。但在我国,人们几乎把SCI、CSSCI看做大学排名、衡量研究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标尺,发表相关论文会受到重奖,没完成发表“任务”的则会面临降级、下岗、拿不到学位等风险。在压力之下,常常会有人静不下心来做需要长期攻关才能完成的课题,而为完成“指标”去想方设法发表论文。

最近,四川某高校的一名博士生就因为没有完成发表“任务”而成为“牺牲品”。其学位论文虽获得了校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但他依然没能拿到学位证书。原来,按学校规定,博士生必须在确定的“核心期刊”上以所在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三篇论文才能获得学位,但该生最终只发表了两篇,还有一篇投到某学术期刊,对方却要求交纳版面费8000元,他由于无力支付而不能发表那篇文章,也因此最终没能拿到学位证书。

笔者从事学术研究多年,很能理解这位同行的窘境,也了解到,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发表学术论文。就该事件而言,笔者认为,不论学科性质,博士生三年内必须在规定的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学科论文,这一硬性规定本身就违背学术规律。其实,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还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重在夯实理论基础和提高实践能力。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样的想法虽好,但学术研究也要实事求是,拔苗助长无论对学术还是学者都是伤害。相比而言,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就给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即使研究者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出研究成果,也能领同样多的薪水。

从另一方面看,国内许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行规”也必须破除。现在的情况是,有的期刊如果不交高额的版面费,纵使论文质量很高也不采用,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排着长队等着缴费刊发”。收取版面费的规定实际上给平庸之辈提供了机会,他们只要花钱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然后就可以顺利地评上副高、正高职称,或者拿到学位。而本应代表权威与严谨的学术刊物,大搞“钱文交易”、充满铜臭之味,最终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

因此,要让学术研究摒弃短视与浮华,学者多一些“志于道”的情怀,使学术期刊最终成为代表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我们首先要破除当前一刀切的“SCI”依赖症,更多角度考察学者的学术水平,给学者科研更多的空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