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2009-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 许琳 我有话说

由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制作的8集大型文化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历时2年终于摄制完成。央视黄金时段热播后海内外反响热烈。目前,这部专题片及图书已翻译成9种语言,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面向全球发行。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孔子学院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利用国事访问的机会,多次出席孔子学院有关

活动。在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高等院校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下,这项工作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已在87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114个孔子课堂,还有50个国家150多个机构提出申办。各国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合作、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面向社区和企业开设各类汉语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服务,受到了世界各国热烈欢迎。美国《时代周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法国《世界报》等国际著名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称,孔子学院是中国实现和平外交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是继“熊猫外交”、“乒乓外交”之后的新一轮文化外交。很多国家领导人都赞扬“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程访问芝加哥孔子学院,并给予热情鼓励。2008年,孔子学院被《人民日报》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科教文体卫十件大事”之一。

几番辛苦不寻常。当人们为孔子学院全球遍地开花欣喜振奋时,我和同事们却深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置身中西方文化交流交锋最前沿,在发展孔子学院,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这项工作的困难和挑战何其严峻。面对全球“汉语热”的急剧升温,兴办孔子学院高潮迭起,我们的高校派不出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汉语教师,很多学校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仍是“新瓶旧酒”,甚至是“旧瓶旧酒”,培养的汉语教师要么懂外语不懂汉语言文化,要么懂汉语不能熟练运用外语,即便找到中外两种语言皆通者,大多也不懂如何与外国人交流。我们的出版社拿不出适合外国人多样化汉语学习需要的高质量教材。总之,孔子学院攻克“汉语难教难学”的持久战步履维艰,以致我和同事们常常在夜深人静疲惫不堪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仰天发问:汉语走向世界的“突围”之路究竟有多长?!

表面上看,我们所遭遇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是教师不足,教材短缺,教学方法不适应当地需要,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外文化差异和话语体系不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缺乏。由于近代以来,文化传承的断裂,很多人对自身文化既缺少自知又缺乏自信,有些人或妄自菲薄,或夜郎自大,既不知道哪些是优秀的,应该继承,应该让外国人了解,哪些是糟粕,需要摒弃,还有哪些需要借鉴“他山之石”自省创新。实践告诉我们,要让中华文化真正“站起来”,“走出去”,首先必须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说服别人,必须先说服自己。

我们从哪里来?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孕育了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造就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涵养了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激发了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这是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和生生不息的血脉脊梁,是当今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而且对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世界各个角落种族矛盾、区域冲突加剧时,政客们总喜欢用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劝解纷争;当各国面临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危机,人们才开始顿悟“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深刻涵义;当人类遭遇金融风暴,开始反思《道德情操论》时,才赫然发现“去奢去泰”、“厚德载物”、“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理念在中华文化中早已有之。上世纪末,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呼吁:“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今,社会越向前发展,人们越惊讶地发现:运用东方智慧能解决很多人类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要到哪里去?文化创新离不开融合。失去交锋与融合,文化的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化究其源头,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从仓颉造字到六书表意,从老子崇“道”到佛祖讲“空”,中华文化在交流中自我丰富,在交锋中自我更新,在交融中不断发展。然而,中国人在对待自身文化上却存在一种自满自足的心态。正是这种自我封闭,使得中华文化到近代面临洋枪洋炮送来的西方文明冲撞时,一下子跌到了自卑的低谷。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几乎迷失,引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文化根基几乎断裂。而今,我们重续中华文化之根,首先要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找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说,开放状态下文化流动的一般规律是从高向低,从强势向弱势,从先进向落后的话,那么,弱势一方主动向强势一方推广自己的文化,低位一方通过学习努力与高位一方比肩,就是改变文化命运和地位主动自觉的选择。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交锋交融,是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以开阔的视野面向世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英语在中国的普及程度突飞猛进,令外国人都惊讶不已。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却相对很少。据美国2004年统计,其全国中小学生中,学习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等外语的比例占到99%,而学习汉语的学生仅为0.5%。联合国虽然将汉语列为工作语言,但是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上,真正把汉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几乎没有。汉语在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国际交流领域的使用范围还十分有限。按照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到那时,如果我国的经济总量占据世界第二位,中华文化和汉语的国际地位应该提升到什么位置?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毋庸置疑,文化输出上“西强我弱”的状况如不改变,中国的综合实力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又好又快地发展孔子学院,关乎国运,时不我待!

我们深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交流交锋交融中提升“软实力”,需要几代人呕心沥血,艰难跋涉。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则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寻找中华文化之根,弘扬中华文化之源的方法绝不仅仅是在故纸堆里咬文嚼字,而是坚持严肃、严谨的态度,在文化的海洋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在把握世界文化的脉动中确定新的方向,在借鉴与创新中走出一条活力奔放的发展之路。

摄制《汉字五千年》是我们这方面工作所迈出的探索一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大批专家的倾力相助下,在无数人耗费心力一丝不苟的精心打磨下,片子拍成了,播出了,并翻译成9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我们希望这部片子能使中外观众接受一次中华文化的洗礼,体验感悟“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本源及现实内涵。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部片子为各国孔子学院提供一套鲜活的多媒体中华文化普及教材,为深入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探索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