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说来容易做来难

2009-10-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永全 我有话说

俄美两国首脑在日前会晤时再次重申,年底前两国将就大幅度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达成协议并签署一项新的条约,此事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双方就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问题达成某种协议,也难以

在落实协议上有大的作为。

总统下达裁军令专家苦心忙落实

1991年7月,美苏两国签署并于1994年生效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将于今年年底到期。俄美两国一直在就签署一项新条约的问题进行磋商。首轮谈判于今年5月份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过6轮。

目前俄美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是在1991年签订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又称《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和2002年签署的《俄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洋洋数百页,对各自应该削减的进攻性战略武器数量作了详细规定,包括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万枚核弹头削减到6000枚,还制定了详细的科学监督和核查机制。苏联解体后,俄美又在1993年签署了《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规定在2003年前双方将各自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减少到3000―3500枚。但是,两国议会都没有批准这个条约。2002年,条约提出将双方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削减为1700―2200枚。但是,这个只有几页纸的条约实际上没有任何约束力。尽管如此,1991年和2002年签署的条约仍然是目前双方谈判时唯一可以遵循的基础。今年7月6-7日俄美莫斯科首脑会晤时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相互理解文件》,文件规定,新条约应该包括下列内容:“每一方都应该削减和限制自己的进攻性战略武器,目标是在条约生效7年后,未来双方可拥有的战略运载工具的上限为500-1100枚,与此相联系的弹头的数量为1500-1675枚。”俄美两国专家正是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在进行谈判,落实国家领导人确定的战略目标。

谈判紧锣密鼓分歧难以消除

俄美之间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从来都不轻松,因为这涉及到双方的军事战略平衡。

削减武器的进程是军备竞赛的必然结果。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签署前,俄美双方拥有的核弹头数量超过万枚,大

大超出了理性需要的范围,于是第一轮削减谈判开始。但是削减并不等于停止军备竞赛,而是降低军备竞赛的成本,保持自己有效的核遏制力。

经过多年的削减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俄美双方拥有的核弹头数量都已经大大减少。如果以2002年条约实现的目标为基础,此次裁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双方的分歧仍然不小。分歧之一,按照这个规模削减,美国方面要再次进行适度削减,因为俄罗斯方面所拥有的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弹头已经低于这个水平。那么美国会单方面削减吗?分歧之二,如何理解战略运载工具。在《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中,战略运载工具指洲际弹道导弹、潜艇弹道导弹和重型战略轰炸机。现在美国人认为,战略运载工具只是指携带核弹头的运载工具。这个解释可以导致两个结果:第一,美国人可以此为借口,实现形式上的削减而事实上不削减的目的;第二,美国战略轰炸机上只要不装备核弹头,就不能算做战略运载工具,就可以部署在俄罗斯周边地区。分歧之三,如何削减过程。俄罗斯主张,削减的战略运载工具和核弹头应该进行彻底销毁,美国人则坚持,只要将核弹头从战略运载工具上卸下来,转运到仓库,就算实现削减。俄罗斯认为,如果这样的话,美国将具有巨大的恢复潜力,从而不能保持战略平衡。

关注此问题的专家认为,估计最终双方都不会有较大让步,新条约将以模糊概念或转换概念的方式摆脱僵局。

寻求合作是俄美关系大趋势

俄美之间关于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是双边关系的主要内容。不管最后条约的内容如何,分歧如何解决,都不影响双方的有效遏制力。

保持对话,寻求合作是俄美双边关系的大趋势。实际上,美国也照顾了俄罗斯方面关切的问题。在俄罗斯极力反对美国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问题上,奥巴马政府在俄美首脑会晤前宣布,将不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从而缓解了两国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尽管奥巴马总统声明,改变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的态度并不是迫于俄罗斯的压力,但是这个决定无疑明显地缓和了俄美之间的矛盾。

俄美始终在寻求加强对话和改善关系,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有成效的合作。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关于在某种情况下对伊朗进行制裁不可避免的讲话,奥巴马总统关于不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反导系统的决定,今年7月俄罗斯关于允许美国利用俄罗斯领空向阿富汗运送军事物资的决定等等,都说明俄美双方在努力改善关系。的确,在当今世界上,双方在许多全球问题上需要合作,美国现在尤其需要俄罗斯在阿富汗和伊朗问题上给予配合。

总之,俄美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相当大的合作空间。对话、合作、摩擦、妥协将是俄美关系中的常态,保持对话、寻求合作是大趋势。

摩擦妥协将是俄美关系常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