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谐春风拂新村

2009-10-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前几天,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农业银行的汉族职工吴晓兵,又利用休息日来到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看望80岁高龄的锡伯族爸爸何双福。

1970年,吴晓兵出世后母亲因难产去世。看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父亲束手无策。这时,何双福主动将吴晓兵抱回了家,何双福的爱人刚生孩子,就用自己的乳汁喂起没有血缘关系

的吴晓兵。这一养就是39年。

这只是这个村里的普通故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本就是一家人,民族不同只是语言和文字的区别,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牢不可破的民族亲情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忙碌的达斡尔族梅珍没有忘记汉族邻居庞军新的帮助。十几年来,伊车嘎善村的这两个家庭间的帮助从未中断过。

从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帮教,到解决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再到平日生活上的接济,庞军新默默地奉献着,就如做自己家的事一样。

村民常说:“要看民族大团结,就数米提卡。”话出有因,因为他家是由4个民族组成。米提卡是达斡尔族,他妻子是维吾尔族,儿媳是汉族,弟媳是锡伯族。问起民族间如何更好融合,米提卡自有一说:“各民族本是一家,只是语言与文字的区别,但这些在我家都不是障碍。”很简单朴实的一句话,但里面却跳动着理解、尊重、交流的音符。

面对“7・5”事件,多次荣获县级、乡级“五好宗教人士”、“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先进个人称号的伊车嘎善村村民艾里斯汗又走在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他走村入户,给老百姓讲“7・5”事件的凶残真相和反动本质,让老百姓高举起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帜;树立起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民族团结至高无上,社会稳定至高无上的坚定信念。

在这个由锡伯、汉、回、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达斡尔等民族组成,以锡伯族为主体,多种民族混合聚居的行政村里,这样的故事还很多。追其原因,有着特定民族文化背景的伊车嘎善村所绽放出的民族多元文化,是历史上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

“伊车嘎善”是锡伯语,意思是“新的村庄”。1764年1020名锡伯族官兵历经千辛万苦迁至伊犁河畔驻防屯垦。1953年11月15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自治乡――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自治乡,1984年恢复为伊车嘎善锡伯乡。

几个世纪各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与发展,让这里的各族群众感到都成为一家人,由此也有了民族间相互团结、相互发展、相互融合的美好生活。

坚强有力的团结措施

2008年6月25日,备受全乡各族群众关注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开工建设。目前,首期投资已达592万元,一期主体取水、水厂净化消毒和自来水管道铺设正加紧施工,困扰各族群众数年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将彻底解决。这就是乡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扶出一个产业,扶出一种技能,扶出一个特色,扶贫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打造了林果产业和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目前,林果业人均增收占全部人均收入的近30%。每年转移劳动力达5000余人次,实现创收近2000余万元。

伊车嘎善村七组是全乡惟一的牧业村,世居着6个少数民族,以牧业为主。10年前,牧民都是粗放的、传统的放牧形式,收入很低。如今,在乡党委政府“以牧强乡”的措施下,该村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人均收入也达到2000余元。

多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促发展维稳定的重要任务来抓。利用每周二、五的干部学习日、党员学习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观念。就贫困少数民族实行“1+2+1”帮扶模式,即包巷联户干部每人联系2户少数民族群众,年内至少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办1件实事;包村领导每人联系两名少数民族党员,每年至少帮扶一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

正是常年不懈的努力,伊车嘎善村的经济有了大幅提高。2004年该村人均收入仅为2871元,到2008年,已增加到4766元。发展经济的同时,该村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民族团结,没有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就不可能有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