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百姓的事比天大

2009-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2009年5月1日,对于黑龙江农垦总局洪河农场第二管理区200多名农户来说刻骨铭心。在这一天,53岁的徐元林永远地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事业和无限眷恋的黑土地。徐元林常说,“老百姓的事比天大,只有百姓才能秤出你有几斤几两!”老百姓同样也把他看成了天,2009年5月3日,洪河农场为徐元林举行了隆重葬礼。消息传开,农户们纷纷

从四面八方涌向40多公里外的殡仪馆,在400多人参加的追悼会上,仅第二管理区的农户就来了200多人,他们都是为了最后再看老徐一眼,送他一程。

为群众解忧

2002年来到洪河农场种地的海伦县农民张显明的儿子张振龙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为了给孩子治病,他倾尽所有种了240亩地,没想到2002年那场雪灾不但让他血本无归,还亏了11万元。当时张显明好几次想上吊,幸亏徐元林及时赶到阻止了他干傻事,并开导他说:“孩子的病还没治,又欠了这么多债,难道你就撇下责任一走了之吗?是爷们就再来一年,缺钱有我。”果然第二年徐元林缓收了他家的种地费用,还拿出4万元帮孩子在牡丹江心血管医院做手术。自那以后小振龙又多了一个关心他的人,每个月都会收到徐元林和爱人送来的小礼物。

徐元林和农户们相处得像亲人,农户们都亲切地称他“大哥”,大事小情都愿意跟他说说。在他弥留之际,还惦记老百姓的事情,对管理区支部书记陈庆辉说:“咱们这些年的工作思路是对的,还要按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们就是要坚持靠感情、靠服务,这些年我们培养起来的干群关系不容易,千万不要伤了群众啊!”徐元林就是这样维系着同群众的血脉亲情,构筑起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

带群众致富

2001年,徐元林调到洪河农场第二管理区任主任。当时第二管理区是农场最落后的单位,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不配套,道路不畅通,十年九涝,全区粮食平均单产只有400公斤左右。上任伊始,他就起早贪黑,从开春干到封冻,风里来雨里去,千方百计让农户增产增收。如今,第二管理区的粮食单产提高了400多斤,成为全场粮食单产最高的单位,仅增产一项每年就为水稻户增收3000多万元。

徐元林一心帮着全区老百姓致富。2002年,31岁的祝乃江靠着徐元林帮助,贷款4万元种了240亩水田,不巧正赶上多年不遇的低温冷害,年底亏损4万元。祝乃江对种水稻失去了信心,再也不想种了。徐元林一直把祝乃江亏损的事挂在心上,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2006年,看到党的惠农政策和水稻价格上扬,徐元林又找到祝乃江鼓励他:“你再种点水稻,多挣点钱吧!”他又鼓起勇气种植了500亩水稻,在育秧、插秧、收获时,徐元林一有空就到他的稻田里去指导。一年不知跑了多少趟。祝乃江的种植水平大大提高了,亩产达到600多公斤,年收入20多万元。

徐元林最受不了群众受穷,越是穷他越想帮。田香久是从绥化来第二管理区打工的,是当地最穷的农户。徐元林了解情况后,找到他说,现在农场种地环境这么好,你干活机灵还有技术,干脆你也种地得了,你没钱我帮你。第二年,老徐帮他协调6万元贷款,并帮他借了2万元的农用物资,种上了地。如今,田香久成了当地出名的种地大户,2008年在农场小区用13万元买了楼房,彻底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在绥化家乡也成了“有钱人”。

鞠躬尽瘁

徐元林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工作的第二管理区离家只有12.5公里,但他每年从开春起,就在管理区吃住,一直到冬天农户售完粮才回家。他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经常肚子痛,但都因为工作忙没有去检查,疼了就吃镇痛片和消炎药顶着,疼厉害了就趴在热炕上烙一会儿,看到他疼得痛苦不堪的样子,身边同志多次劝他到大医院好好看看,可他总是说,现在太忙了,等忙完了这阵儿再说吧。这一等就是三四年,生生地把病耽误了。

今年3月4日,徐元林步行十多公里检查十几户育秧大棚的苗床情况,晕倒在路上,被送到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晚期“恶性间脾细胞癌”。3月24日,病情恶化,徐元林被转到北京武警总医院治疗。农户们万分悲痛,虽然正在水稻扣棚、做苗床的节骨眼上,但为了看徐元林最后一眼,这些从来没有去过北京、更没有坐过飞机、一辈子与黑土地打交道的农户们,自费乘飞机、乘火车赶往北京。在医院里,徐元林满怀深情地对大家说:“种地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了,你们要抓住机遇多挣钱,千万不要为了看我耽误农时。”

徐元林深爱着脚下这片黑土地,一双沾满泥巴的雨靴还放在第二管理区办公室的墙角,仿佛还在等待他的主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