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9-10-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文艺争鸣》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隆重召开。

文学史:建构、评价与反思。杨匡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应当有一种整体思维,这种整体思维表现在:一、在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研究中,不能把前三十

年和后三十年绝对地、截然地分割开来;二、应当确立一个“大中国”文学的理念,它应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体多元、五族共和、两岸三地、和而不同、母语(汉语)思维。三、在对作品的考量中要注意完整性,评价作品的时候,不要进行简单的诸如姓“资”姓“社”的判断,而是应该加入艺术哲学和价值论的判断;在文学的地域分布上,不能只看中心,不顾边缘。四、创作、批评、翻译、传播的四路纵队并进互动,对翻译和传播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陈晓明(北京大学)提出:六十年文学应当理解为中国人民在建构民族国家过程中的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的诉求。这种中国的现代性经验是非常独特的,它与西方现代性之间构成一种强大的张力,在文化上有其自身的依据和期待。其意义正是在于:在西方体系之外,创建了独特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性的文学。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指出:许多当代文学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因为其形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现代文学”当中,也因为其演变和发展与中国知识阶层在西方现代化的压力下,寻求救国之路的选择联系在一起。张学军(山东大学)认为,新中国文学是一个意识形态不断淡化与世俗色彩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阶级意识、英雄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生存意识逐渐成为不同阶段的突出特征。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认为,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重建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主流文学的“拨乱反正”使得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重新获得生命;“边缘文学”成长壮大,对主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文学功能与想象方式产生了转变。李怡(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最近二三十年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学科化。强调知识的社会学视野的发展趋势固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同时这里面也包含许多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东西,诸如文学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某些空洞化、空虚化的趋势,并且存在很多伪问题。

文学现状与文本研究。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在最近三十年里,当代文坛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以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性文坛(或者就叫主流文坛)、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市场性文学(或者叫大众文学)与以网络传媒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已经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与此相应的,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了“三分天下”。体系分裂和共识破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三分”的圈子之间应当相互交流和了解,以期实现良性互动。邵燕君(北京大学)从“文学生产机制”着眼,当前“新旧分制”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不可逆转,传统机制面临着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的趋势。而“80后”、“90后”、网络、博客等文学力量的繁荣已经成为事实,因此,如何评价这些作家和现象成为了必须面对的课题。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则指出了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代化创痛不见了,文学创作有一种“脱离历史”、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张光芒(南京大学)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背叛了生活,在文学作品中呈现的自由乃是一种“伪自由”,是自由的假象。汪守德(总政治部宣传部)认为当前军事题材文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描写、对丰富而独特的战争生活、对战争中个体命运真切关注、对民族精神性的深刻解剖、对战争问题的思想视野等诸多方面拓展不够。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认为新移民小说很好地书写了由空间迁移造成的主体文化身份及存在境域的独特意蕴,深入挖掘了时空形式背后的“存在”的文化内涵。

(龙慧萍、冯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