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2009-10-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燕千 莫家励 我有话说

陈焕镛(1890-1971),我国著名植物学家,1919年于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26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创办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华南第一个植物标本室。一生共发现植物新属十个、新种逾百种,包括木兰科的子遗树种“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学术贡献重大。他还是我国创建自然保护区的首倡者之一,领导中

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了鼎湖山树木园自然保护区。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吾曾受业于先生门下,承领教益独厚,知吾师为人最深,缅怀往昔,记忆犹新。爰述吾师生平主要经历业绩,以表崇敬之情。

心怀祖国,放眼科学,海南岛植物考察第一人

先生的母亲是古巴籍的西班牙人,父亲是广东新会人,曾做过清朝驻古巴的公使。1890年农历六月六日,先生出生在香港,之后在上海和广东生活,父亲病故后,1903年先生跟着母亲到了美国。1913年,先生入读哈佛大学,1919年获林学硕士学位,并以优异成绩获奖学金。由于心向祖国,先生舍弃深造机会,毅然归国,自此开始从事祖国植物学科研究和教育事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鞠躬尽瘁,奋斗终生。

先生年青时就对植物分类有浓厚兴趣,抱有维护、开发祖国植物资源的宏愿,立志改变中国植物学科研落后面貌。目睹欧美许多国家的传教士、探险家、植物学家到中国四处采集我国珍贵植物标本,不少中国的植物模式标本保存在欧洲各国的标本馆内,反而中国人研究本国植物要到外国去查对模式标本,先生立志改变这种情况。1919年秋先生回国后即赴海南岛考察,历时10个月,采集植物几万号标本,同时发现了不少新种。海南岛丰富的植物资源从此得到各方面重视。先生是现代植物学家在海南岛采集标本的第一人。

先生也是我国学者自己采集植物标本的先驱之一,为我国最早一批植物标本室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1922年夏天,先生组成鄂西植物调查队,由宜昌出发,经兴山、神农架东侧到巴东,采得约近1000号标本,这是中国植物学家自己组织的第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调查队。自此以后,植物分类学在中国逐渐成为一门重要学科。

一生为一学,学术科研蜚声中外

先生一生爱祖国,爱科学,树人树木。半个世纪以来,艰苦创业,竭尽心智,勇于开拓,成绩卓著。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先生就已认为,研究植物学科不能只凭标本,而应建立植物标本园。1931年,先生在农学院所在地石马岗建立起一个面积约0.67公顷的植物标本园。1934年秋,中山大学新校落成,农学院迁往石牌,农林植物研究所(今华南植物研究所)在农学院所在地建立约10公顷的植物标本园。1950年,先生被选为中国植物学会广州区常任理事,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兼任广西植物研究所所长。在他主持下,华南植物研究所很快发展成为继北京植物研究所后的全国第二大综合研究所。

先生不但是我国植物学科的权威,也是世界颇具声望的学者。1951年,先生率领代表团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南亚栽培植物起源与分布”讨论会。会上,先生用英语以中国古代农学和遗传学观点讲述水稻的起源,他的深刻见解使与会科学家无不叹服中国的古代文化和科学成就。

在先生所发现的10个中国新属中,银杉属、观光木属是我国植物分类学界的重大成就之一,也是我国对世界植物研究的一大贡献。银杉是一种极罕有的孑遗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它在地球上其他地区早已灭绝,唯独生存于我国局部山区。这种濒危珍稀植物的发现,不但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而且对了解地球历史,特别是气候的变化与冰川的进退及其覆盖地区都很有科学意义。先生和匡可任合著的论文《中国西南地区松科新属――银杉属》一经发表,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重视。

在华南植物园标本馆的一层大厅里,悬挂着先生年轻时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先生是个英俊少年:瓜子脸,眼窝深陷,双眼清澄明亮,望着前方,嘴唇微翘,露出一丝微笑。为祖国和科学奉献一生的先生,给后人留下的是他最年轻、最坚定、最有朝气的形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