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09-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江金权 我有话说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

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按照科学规律谋划党的建设。我们要以《决定》精神为指导,从理论上加强对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的研究,在实践中加强探索,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认真探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在不同阶段都对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作出过论述、提出过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科学执政”的方针。在60年执政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探索积累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四中全会《决定》总结概括的六条基本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追求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丰富成果。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党的执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很高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比一下原来一些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甚至瓦解的事实,这一点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但是,党的建设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的东西。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探索出建立党委学习中心组、述学考学等措施,但一些党员干部不好学习、不勤学习、不善学习、学用脱节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好,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没有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不少人不信马列而信各种歪理邪说、不信科学而信封建鬼神。再如,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了不少措施,建立了不少制度,但还不能有效地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仍然不太高;一些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选拔出来的干部“高分低能”,选人用人的成本也大大提高。又如,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建立了不少反腐倡廉制度,但还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在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花样翻新、愈演愈烈。类似这样抓得很紧而效果不佳的事情,还有不少。原因在哪里?不是没有抓,不是抓得不紧,而是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一些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

同时,党的建设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而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包括其中的党员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不少村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一些村党支部甚至出现了“七个党员八颗牙”的现象,领导核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又如,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而一些地方和单位生产一线的党员骨干却严重不足,一部分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去破解。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许多党员大量从网络获取信息,一些负面信息常常将各级党组织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的效果冲击甚至抵消了,如何提高党建工作的网络化水平,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种种情况说明,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其首要标志和首要任务就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也就是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党的建设。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党的建设的一切成就,首先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全部智慧的结晶,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88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包括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的指导下,党的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我们破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和根本方法。面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问题,我们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创新成果作指导。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僵化地、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不了马克思主义。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应该看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其客观规律需要我们去认识、去把握,有大量的复杂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破解。这些年,党的建设一些方面的工作下得功夫很大却效果不佳,说明我们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研究得不够,还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它。特别是对党的建设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我们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理论上不清醒,制度设计、实践推进必然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难免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努力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科学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为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使执政党建设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三、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和桥。增强方法的科学性,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思想建党原则、“支部建在连上”原则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增强党建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特别是在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干部学习培训、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等方面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和完善。

社会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对党的建设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在这方面,《决定》已经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比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加大在中介机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力度。”在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方面,《决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还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职能。《决定》同时就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作出部署,指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加强党员动态管理,健全城乡一体、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实行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部门、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这些都是提高党的建设方法科学性的重要举措。

应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我们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比如,网络成为许多党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些负面信息可以对党的建设效果形成冲击,但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网络开展党的建设,就能收到传统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决定》提出要办好党建网站,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等等,目的就是要运用网络技术来开展党建工作,提高党建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我们必须把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借鉴国外执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不断提高党建工作实效。

四、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建设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建设的重要保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自身生机活力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加重视制度建设,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反腐倡廉等方面都建立了大量制度,党内生活、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制度贯彻落实不好,在一些领域、一些地方和单位制度形同虚设,一些制度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这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制度的科学化水平不高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努力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课题。

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努力增强制度和制度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首先,要在系统总结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建设。对已建立的好制度,要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对中央已经确定包括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的制度,或者实践急需而条件基本具备的制度,要抓紧制定;对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实践急需而条件暂时不具备的,要抓紧研究、创造条件。同时,对实践证明不完善的制度要抓紧完善;对实践证明不科学、无效果的制度,无论什么时候建立的都要及时废止。其次,要在健全制度体系上下功夫。任何一项制度,都必须在一定制度环境、制度体系中发挥作用。现实中,一些制度从个体角度看是科学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环境,它就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因而从制度体系角度看它就是不合理、不科学的。比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票数,“既重票数又不唯票数”是一种科学的理念和规定,但是这可能给一些作风不正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票数符合自己意图时就强调“重票数”,票数不符合自己意图时就强调“不唯票数”,只要是他的“意中人”,无论其民意基础如何都能提拔,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所应有的基础作用和对领导干部的制约作用就大打折扣。这当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推导,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实。这说明,一项制度是否科学、合理,要放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去衡量。因此,制度建设要注重整体推进,加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配套性。在制定制度、规定时,既要有实体性制度,又要有程序性制度,既要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又要明确违反规定又该怎么办,堵塞制度漏洞,减少执行制度的自由裁量空间。

总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必须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只有不断增强制度和制度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保障。《决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针对当前党的建设的实际需要,确定建立一系列制度或提出了建立制度的要求,在推进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上迈出了新步伐。

五、全面认识和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什么叫科学化?简单地说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说到底是要更加自觉地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都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前提的。

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实现。社会运动的规律是蕴涵在社会实践之中的,需要人们通过观察社会运动轨迹去发现、去认识,这是一个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的过程,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研究执政党建设实践,通过纵向的、横向的比较,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不断认识掩盖在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之后的事物本质,求得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当前,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过程中,自觉坚持和运用《决定》总结概括的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党的建设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