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2009-10-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批成果日前出版。这次推出的34部图书包括《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首席专家陈先达)、《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首席专家杨叔子)、《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

宏观调控体系研究》(首席专家黄达)等,内容涉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近日,教育部、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部分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100余人举行座谈会,就首批成果进行了座谈。现刊载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将重大攻关项目建设成为品牌工程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六十年,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释放潜力、彰显活力、壮大实力、提升能力的六十年。伴随着国家前进的伟大步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从基础起步到繁荣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内容。几年来,重大攻关项目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为党和政府咨询决策服务能力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战略目标,集合高校内外优秀研究团队和顶尖人才,团结协作,联合攻关,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重大攻关项目建设成为质量工程、品牌工程。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突出政治导向性。自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科研工作,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积极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牢牢占领哲学社会科学主阵地。二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更加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好地为党和政府决策发挥思想库作用。当前,特别要加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着力加强反疆独、藏独和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立项和研究,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边疆稳定、和谐做贡献。三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加突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和发挥高校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为传承文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高校学者应有的贡献。同时要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不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四要创新管理,更加突出成果质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重大攻关项目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项目管理,切实做到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把精品意识始终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使推出的成果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成果的宣传工作,引导项目承担者自觉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大力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中纪委驻财政部纪检组长贺邦靖

哲学社会科学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兴旺发达,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社会思想纷繁复杂、相互交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和机遇。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带来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解答。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好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最有资格、最有义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实现这一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任务,不仅要依靠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

高校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优势明显。近年来,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立足创新、提高质量为导向,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潜心研究,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力显著增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争取项目经费的能力显著提高,团队攻关、合作研究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观念和能力大为提升,参与国际对话的能力与范围大为拓展。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是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集中体现,对推动研究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国务院正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本届政府着力要做好的一件大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财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部署,采取更加坚决有力的措施,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继续大力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让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

抓好学术精品建设,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出版工作的大事,是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作为目前政府资助力度最大、影响最广的社科项目,汇聚了当今高校一流学者和优质资源,取得了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新、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出版工作是为教育工作服务的,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出版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精心组织出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积极扩大宣传,用厚重的科研成果丰富我国出版资源宝库,用先进的出版理念增强出版社发掘、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和水平,用精心制作的精美图书更好地展示中国优秀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为中国出版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要加强科研与出版的沟通,形成合力,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是一个长期延续项目,具有很高的质量和信誉,每年都会涌现一批高质量的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是重要的出版资源。为更好地用好这些成果,一方面,出版单位要主动与科研单位联系,使之成为国家级重要出版工程,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也要及早与出版单位沟通,在选题立项、出版发行等方面做得更好,争取有更广泛的影响。

二要把《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纳入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整体布局之中。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沉淀了项目首席专家和课题组多年来的学术结晶,代表着当今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最新学术成就。要把它纳入到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华文化怎样才能走出去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让我们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走出去,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强大的军事,还要有自己的文化。而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和管理经验的结晶,代表着文化艺术的结晶。只有把这些重要成果向世界很好地推介,中华文明走出去才能得到实现。希望出版单位、学术界用好这批成果,把它不仅在国内出版好,而且向世界介绍好,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它发挥更好的效益,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三要把《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作为有关出版单位的品牌图书和长期工程去抓。承担这样重要的出版任务,既是巨大荣誉,更是巨大挑战。有关出版单位要动员全社力量,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当前出版体制改革的有利契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抓好重点,把这些重要的创新成果变成经济科学出版社的重要品牌,使之长期地发挥作用。

编纂《儒藏》,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北京大学汤一介

《儒藏》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学术文化工程,其目标是要以现代的学术眼光和技术手段,对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典籍文献做一次全面的整理,并像《佛藏》、《道藏》那样,集大成地编纂成为一个独立的文献体系。《儒藏》工程得以在教育部立项,是我们国家为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文化建设上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明、清两朝都曾有学者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想,但都未能实行。现在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适时编纂《儒藏》,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儒学研究。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而在儒家文化中就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并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有意义的思想资源,批判地继承这笔文化遗产,符合时代的需要。因此,《儒藏》工程的开展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儒藏》工程由编纂与研究两部分构成,它既要对儒学文献作全面的整理,又要对儒家文化作系统的研究。编纂部分又分两步进行,先编“精华编”,再编“大全本”。经研究论证,《儒藏》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400余种。另外,收录历史上受到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地区――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以汉文撰写的重要儒学著作100余种。《儒藏》精华编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域外文献萃为一编,这在中国古籍整理编纂史上还是第一次。《儒藏》精华编按传统的四部分类,经简明校勘、标点,以繁体、竖排的方式排印,这既可避免与近年来影印的一系列大型古籍丛书重复,又便于阅读及制作成电子文本,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儒藏》大全本还将进一步收录5000余种、约15亿字的儒学文献。

《儒藏》工程规模浩大,非北京大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学“认真组织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专家们丰富的经验及认真的态度为保证稿件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藏》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三点整理古籍的具体经验:第一,要慎重选择合作单位和校点者;第二,要慎重选择底本和参校本;第三,要严把审稿关。根据我们的经验,开展大型学术文化工程必须做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有错必改、精益求精,一定要对得起古人和后代。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已出版的部分书目

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哲学社会科学包含两类学科,一类是人文学科,着重认识与解决人的精神问题,一类是社会科学,着重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发展。同欧洲的发展一样,正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放了人的思想,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建设事业,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融合是高校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1992年,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而要育人,就必须治学,就必须抓学科建设,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并由此提出了“强基、扶优、支新、重交”八字的想法。其中“重交”即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交叉出新意,交叉出活力,交叉出新的基础。后来,我又加了八个字,即“走向综合,办出特色”。综合,是讲学科要彼此渗透、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特色,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没有特色又如何生存与发展。综合与特色也就包含了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相互渗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服务。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在今天,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这里当然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异化,不打自垮。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能丢掉中国的优秀经典和民间的优秀传统,温故才能知新,继往方可开来。所有古老的文明、民族都消失了,只有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唯一存在与发展至今,没有为任何敌人征服、为任何困难压倒。这同中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同中华文化所凝含的哲理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就是凝聚为这个民族文化的哲理,并渗透在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的包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俭朴”、“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见利思义”、“反省内求”以及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等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当代仍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必将是凤凰涅?,浴火重生。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角度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作用。这是关系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方向性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掌握对学术研究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当然包括自己特有的基本原理。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在中国,这种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我们必须着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轴,立足现实,面对问题,着重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的具有全局性的理论热点、理论难点问题,根据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要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不仅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向。理论要交给群众,不仅学术上要有水平,理论上要有深度,而且表达方式上要具有中国特色。晦涩难懂,洋腔洋调,读者不喜欢,群众不接受,即使研究成果有一定水平,也照样会束之高阁,发挥不了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大众化才具有深刻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主义只有大众化,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才能变为群众手中锐利的思想理论武器。坚持“两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的原则,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的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当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而且要具有民族性,要为中国人喜闻乐见,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中国特色。

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我们党一贯提倡的“双百”方针不是对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提倡双百方针,倡导和而不同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越巩固,越为学者们自觉接受,自觉运用,学术就会越繁荣发展:反之,学术越繁荣,学术思想越活跃,越有利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加强创新教育研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谈到创造性或创造力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国内的舆论包括一部分学术界同仁总有一种认识,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缺少一种鼓励创新的基因,因而使得整个民族创造性或创造力在国际比较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是一种比较简单也是非常危险的观点。事实上,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坚强不屈、不断发展的民族。”今天,教育已成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和文化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相信我们中国通过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创造性是思维的一种品质,即创造性思维;但要成为创新人才,仅仅有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我们提出了关于创新人才的看法,即创新人才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创新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或创造性思维上,而且体现在创造性人格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创新人才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

所谓创新教育不是另起炉灶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而是教育创新的一项内容,它是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的过程。

我们课题组对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和新加坡五个国家的青少年创造性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造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要关注东西方教育模式,西方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创造力、适应性、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而东方的教育,则重视培养学生精深的知识、逻辑思维、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精神。为此,我提出了“T”型人才模式,“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要将东西方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相互吸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在创新教育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人才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观念还对学校如何培养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的内容,不仅能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而且也会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才使我们能够改革教学方法,面向未来,才能使我们实现“T”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并为之大胆地投入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丰富发展创新教育理论做出积极的贡献。

做好成果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

经济科学出版社社长孔和平

第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出版工作的认识到位。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所承担的出版任务列为社里的头等大事,举全社之力,将最精干的编辑、校对、出版力量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充分利用文化体制改革这一契机,通过这个项目,积极探索学术出版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相适应的新路,带动全社编辑、出版、发行等各方面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严格审读,精益求精,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出版工作的质量水平。我们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出版社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严把图书政治关、质量关,努力将《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办成出版精品工程。

第三,规范要求,统筹协调,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出版工作有序进行。

第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确保《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产生良好效益。我们将结合承担的出版任务,突出自身特色,以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手段,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努力扩大《重大攻关项目成果文库》的社会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