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杵舞欢歌牵两岸:高山族

2009-10-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志超/撰文 徐冶 赵洪波 田呢/摄影 我有话说

高山族姑娘

高山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56个民族之一。1953年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台湾使用“山胞”,1994年以后改称“(台湾)原住民”。

据台湾有关部门的统计,截止到2008年,台湾少数民族人口为45.9578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02%。大部分居住在台湾省18个县所辖的30个山地乡和25个平地乡、镇,相对集中的县市主要为花莲县、台东县和屏东县,约有三分之一散居于台北、台中、台南、嘉义、新竹、高雄、基隆市等城市。祖国大陆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主要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从台湾迁入,最集中地是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

高山族的现代民族学识别,奠定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居住在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以及兰屿岛的土著族群被识别为九族。“九族”也是台湾民间对除平埔族以外的高山族九个族群的俗称。这九族即为:泰雅、赛夏、曹(1998年更名为“邹”)、布农、卑南、鲁凯、排湾、阿美、雅美(1998年更名为“达悟”)。台湾南投县日月潭畔,建有集传统民族文化的收藏与保护、宣传与展示,以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九族文化村”,就是这九族的文化荟萃。

根据考古学研究,中国大陆东南是南岛语族的发祥地。中国大陆东南的土著族(古越人),就是原南岛语族。由大陆东南东迁至台湾的原南岛语族(古越人)是台湾少数民族的早源和主源。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迁入台湾,成为台湾少数民族的晚源和次源。三国时的“夷洲民”(或称“山夷”)、隋唐时的“流求人”,明代的“东番人”,是台湾少数民族及其先民的古称。当时文献记载的断发、文身、凿齿等典型的古越人习俗特征,长期普遍延续,至今或有遗存。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不同族群或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目前所知,至少有15种语言,大致归类为泰雅、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民族文字。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非常丰富。

高山族的传统生产,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传统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稻、粟、薯、芋为常用食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稻米为多数族群的日常主食,台湾少数民族喜好烟酒和嚼槟榔,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半地下房子等,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工艺技术主要体现在木、竹、藤的加工上。雕刻、编织等手工艺颇有盛名。木雕、木刻粗犷简约,藤编、竹编技艺细腻。祖国大陆的厦门等地的博物馆收藏不少这类的木雕和竹藤编器。

高山族具有艺术才能的禀赋。唱歌舞蹈,原本就是他们日常生活、节庆活动与心灵表达的一部分,无论是劳动、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围或横列,顿足踏歌,富有感染力。雅美人的甩发舞、赛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各具特色。传统乐器有鼻笛、鼻哨等管乐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击乐器,以及弓琴等弦乐器,奏乐悦耳动听。邵族水社的杵乐,是飘荡在日月潭的天籁之音。台湾少数民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习惯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

高山族仍保留原始宗教的一些信仰和仪式,崇拜精灵,各族群信仰的神灵不一,有天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和多种宗教和民间信仰交错并存的局面。高山族传统的蛇、鸟崇拜,保存着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高山族同胞愈来愈频繁地组团访问祖国大陆,多次应邀观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交流领域从文化艺术扩展到经济产业。2009年8月台湾高金素梅率领80多名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代表访问北京,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国台办代表祖国大陆将筹集的专项用于台湾少数民族的赈灾款2000万元人民币交给高金素梅。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少数民族同胞的新情旧谊,永无停歇地被海峡的波涛传诵着。

郭志超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东南民族史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

【链接: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分布在祖国大陆的高山族共有4461人,以福建、河南、广西等省区较为集中。1989年前后,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约为50万人。高山族各族群都有自己的语言,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闽南、客家方言是高山族对外交流的重要语言工具。

空调房里筛茶

上网找市场

福建省华安县仙都乡送坑村高建英一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