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渝召开

2009-10-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重庆10月30日电(记者张国圣)在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之际,“200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在渝召开。来自敦煌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以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5

0余名专家学者,将围绕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技术、文化旅游策划与创意等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以便更好地揭示大足石刻的文化内涵,提出有益于提高大足石刻科学保护、研究、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的建议和意见。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为止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造像群,与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佛、道、儒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前全世界仅有8个石窟类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既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的丰碑,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最具特色。

据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黎方银介绍,在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年来,博物馆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了保护、研究、管理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工作。10年,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完成了60余项保护项目,有效遏制了石刻病害。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工程”,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石窟类抢救性保护一号工程。

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大足县人民政府、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93篇,其中人文社科类54篇、保护类39篇。大足县县委书记江涛和县委副书记、县长周波说,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使其走上了世界性的文化舞台,而且使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有了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党委政府,更有责任保护好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他们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会,强化学科融合,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形成更多的多学科成果,进一步提升大足石刻的保护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