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2009-10-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唐占军 我有话说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创新英雄江鹰产生于新世纪新阶段,产生于处于改革开放前列的苏州,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这就是创新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党有所需,我有所为”

21世纪初,美国“9・11”事件震惊全球,世界格局顿时云谲波诡,动荡不安,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

多。

武警部队如何应对遂行执勤、处突、反恐、抢险救灾等多样化任务的挑战?武警党委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制胜有把握”这一现实而又重大的课题,在着力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中加快了非致命性武器装备研制的步伐。这个时期,苏州飞速的经济发展和雄厚的科研力量开始惠及武警苏州支队的建设。

“党有所需,我有所为”。江鹰与志同道合的战友响应武警总部的号召,在没有列入武警装备研发计划的情况下,依托驻地科研力量,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开展部队装备创新。

2002年4月,江鹰和战友完成猎人捕捉器和宣传弹的研制,产品经鉴定后方可进入批量生产。然而,开一次产品鉴定会要20多万元。这对于没有科研经费、早已债台高筑的江鹰和战友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有几次,江鹰拿起电话,想给武警江苏总队参谋长戴肃军打电话,但都放下了。他清楚地记得,在他搞科研遇到困难时,是戴肃军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一次,戴肃军来支队蹲点,得知江鹰在搞装备创新的情况后,大张旗鼓地对江鹰的创新精神进行肯定。面对这样一位“贵人”,江鹰想打电话向他求助,但涉及动用经费问题,他又怕给戴肃军找麻烦。

但半个月之后的一天,武警江苏总队队长顾惠琪、参谋长戴肃军等总队机关干部一行来到支队。“小江啊,我们这次来有个重大的任务,就是要为你的创新产品搞个隆重的产品鉴定会。”江鹰没来得及报告,顾惠琪就上前拉住了江鹰的手。

原来,戴肃军前一段时间外出集训,回来听说江鹰要举办产品鉴定会的事,就向总队首长做了汇报,还争取到了武警总部机关的支持。

得益“苏州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植根于现实,踏出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大发展大变革的创新之路。苏州人的创新没有事先的规划,却又在必然的逻辑中,这是忠于实践生活的创新。创新历练了苏州人,也营造了创新的文化和环境,这就是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精神”。江鹰生活其中,深得其精髓。可以说,他的每一步创新,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展开的。没有科研经费就自筹,不懂就自学,就是靠着蜗牛般的韧性,就地取材,奇巧构思,最终取得成功。

江鹰常说,苏州的创新气氛感染了他,苏州的发展成就支持了他,苏州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理解他,他的成长离不开苏州。

2000年初,江鹰趁休假住到某工厂搞科研。在招待所的半个月时间里,为了节省经费,他每餐只吃一碗两元钱的清水白菜面,招待所服务员看到后,主动送去鸡蛋;苏州德胜公司找上门,无偿捐助12万元帮助他研发新装备。

军爱民,民拥军,血浓于水的情感在苏州大地体现得淋漓尽致。苏州是一座古老的文明城市,更是一方现代拥军热土,它已连续三年当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