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记者陈中华的“三不”情怀

2009-1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刘文嘉 我有话说

编者按:伟大的时代,呼唤杰出的记录者。新闻工作者,就要做时代的记录者。今年夏天,山东省媒体和本报先后集中报道了《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一级作家陈中华的感人事迹。他像一棵从新闻实践中长出来的大树,为同行者标示了前行的方向

。读罢陈中华的事迹,有人赞叹不已,有人热泪盈眶。他的确是当代记者的好榜样,是我们身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代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将至,本报今天特刊登陈中华的后续报道,意在提倡为人民而写、与时代同行的精神。

陈中华,山东大众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一级作家、共产党员。一名“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一个“三贴近”精神成就的新闻工作者,一位怀有“三不”情怀的好记者。

不能浅不能粗不能浮

陈中华有个采访原则,叫“从下而上”。作为省级党报的记者,他总是通过农民来信来电时提供的联系地址,一下到地头,先采访当事人、查验资料,然后找村干部核实,最后再找地方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大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编辑傅绍万这样说:“陈中华不到现场不写稿,要写稿必到现场。”

鱼台县古亭镇姜庄村农民马宜场与陈中华结识于2002年。当年,村民因为当地土地承包问题意见很大,想请党报记者过来采访。陈中华先坐长途车、再坐农用车,最后步行穿过几百亩苇子地来到村里,到时已然天黑。“也不吃你的饭,也不喝你的水,也不抽你的烟”,马上就开始采访。

一次采访完成、一篇报道刊发,并不代表事情的解决。陈中华一直关注着事情的进程。2003年“非典”期间,陈中华照旧来该村采访,由于有人误传他从疫区来,险些被当地医务人员“强行隔离”。可是当医务人员报出陈中华“体温正常”时,早已等在旁边的上百位村民欣喜不已,“哗”地一下鼓起掌来,掌声经久不息,足足持续了两三分钟。

在陈中华报道的影响下,姜庄村的很多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马宜场还带领农民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农资服务站。今年八月,他和村民在站里订的《光明日报》上看到了报道《当代好记者陈中华》,激动不已,说:“好人一定有好报,好记者社会一定会认可。”

了解的人都知道,陈中华采访,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定要有立场、有深度,引起反思甚至提出建设性意见。2003年到2005年,他在《大众日报》政教部工作,负责民政系统的新闻报道,救助站、福利院、信访办、殡仪馆成了陈中华的采访基地。两年间,他先后写出了《少年儿童流浪乞讨现象透视》、《关注城市乞讨》、《市领导公开接访记》、《农民朱树然上访息访始末》等一系列深度重大报道。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还给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济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史本君对此深有感触,“陈中华的报道中有句话――‘流浪儿童是社会犯罪的预科班’,一语破的,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不畏难不畏险不畏苦

陈中华采访不畏苦。搞农村土地承包调查,坐长途车、搭农用车,辗转近二十个县、区,走访三十多个村庄;写高中教育系列报道,奔赴济南、青岛、枣庄、平度、寿光等八九个市县,采访十几所学校。在济南某著名高中采访时,陈中华在校长室门外的走廊上站着等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得到了一次珍贵的采访机会。

陈中华采访不畏险。搞舆论监督,遭遇“村霸”抡铁锨;写打假报道,赶上“李鬼”放恶狗。在一次鲁中某村的采访中,陈中华被二十多个不明就里的农民团团围住,情况几近失控。他冷静自若,向村民们耐心解释采访动机,终于有惊无险。

在陈中华眼里,这些都不难,都不险。正如同事徐少林所说,因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他把所有的苦都变成了乐”。真正的难和险是2006年的一场生死考验。

那一年,正在采编一线干劲十足的陈中华忽然被查出患了鼻咽癌。一天呕吐十几次,屡次在放疗机上晕厥,陈中华仍没放下手中的笔。癌病房里观察、体验到的一切,时时向他提示着一个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在那段与疾病角力的艰难时期里,陈中华采访本上出现的是这样的题目:《提高癌症治愈率,基层医院急需规范》、《专业的医疗陪护需要大量增加》。他在鬼门关上站着,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却仍然清晰,“我要活着,哪怕做个残疾人也好――只要能继续写稿”。

2007年初,劫后重生的陈中华回到了报社,体重下降了四十斤,很多人都认为,老陈会因为身体的问题退居较为清闲的岗位。事实恰恰相反,2007年中,陈中华通过积极竞岗,又回到了工作繁重、任务重大的《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

2007年11月底,他开始调查报道济南社区供暖问题。济南市供热办、黄台电厂、各个居民小区,他骑着电动车跑了上百公里。天寒地冻,又在癌症康复期,采访第一天,陈中华就开始发烧了。重症之后身体有恙,这是非常让人悬心的事情。陈中华却把心一横:“就是真复发了也不差这两天,先把稿子交上再说。”到底是交了稿才去打吊针,而这场感冒足足持续了两个月才好。

陈中华在工作中度过了他的两年癌症康复期,仍然三天两头地下乡镇、访社区。病后恢复的第二年,他就因为稿件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力拔大众报业集团“十佳记者”头筹。

不迷官不贪财不媚俗

陈中华是资深记者,但不是“官”,在他眼里,新闻写作才是他的“命”。

陈中华曾任山东省《作家报》副总编辑,是一级作家,文学作品已经有广泛的社会影响。1999年报刊整合,他进入了大众报业集团。由于职务问题不易协调,陈中华以42岁“超龄”记者的身份,重返了新闻报道第一线。

以普通记者身份回到采编一线,他不急不恼,不要官、不跑官、不抱怨。特别是进入负责重大、深度报道的《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之后,他就更加如鱼得水、乐在其中了。组内五六个同事,他年龄最长,写稿数量和质量却总是数一数二。组内同事宋?说:“我们特派记者组很早就以陈中华为榜样了,他开拓了《大众日报》更深的、更新的报道领域。”

这更深的、更新的报道领域,不仅仅指那些来自于地头、来自于基层的民生报道,也指那些具有前瞻性的、富有建设性意见的经济类、社会发展类报道。陈中华的调查性报道囊括房地产、股市、民间借贷、国企重组、中小企业生存等等主题,报道刊发屡屡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出台相伴随,极富思想性。2004年起,陈中华就开始关注山东省的“浙商现象”,跟踪报道浙商的投资、经营情况。山东浙江商会对老记者非常信任,一有线索或活动总要提前通知他。由于这层关系,有人托他向采访对象拉广告、搞投资、要内部价的房子,全被他拒绝了。

陈中华深怀党性原则、群众立场、责任意识,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发展,这些都被他看成自己的使命。

(另参见8月24日本报通讯《当代好记者陈中华》等报道)

这是陈中华(右一)在基层采访(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