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话剧可以娱乐但不可“泛化”

2009-1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晓鹰 我有话说

在新中国60年中国话剧艺术发展论坛上,我有三个话题:话剧创新的根本意义、话剧的“现代性”价值如何体现及话剧可以娱乐但不可“泛化”。现在重点谈谈最后一个话题。

话剧艺术的品质中包含“娱乐性”,但话剧所能给予人民的肯定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更不是“泛化”的娱乐。它能够而且应该用更深刻、更丰富

的方式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必过于看重商业性,因为话剧艺术显然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少地拥有商品属性,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这也可以说是话剧的“宿命”。

近年来,北京、上海甚至一些外省大城市的民营小剧场戏剧发展可以用“蓬蓬勃勃”来形容,这首先说明我们的管理机制中话剧演出的“准入”门槛降低了,许多年轻戏剧人有了在体制外投身话剧舞台、圆艺术梦想的机会。比如在北京的话剧舞台上,有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这样的主流戏剧,也有依靠明星效应、华丽制作、轰炸推广的商业戏剧,民营小剧场戏剧则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形成了“第三种力量”。而正是这三个层次的并存,使我国的戏剧形态至少是北京、上海的戏剧形态,开始接近了国外现代都市戏剧艺术的普遍构成模式。

然而我国小剧场戏剧的“草根”也有令人忧虑之处,那是关乎“发展”的。话剧作为一门虽然古老却从来不缺鲜活生命力的艺术门类,两千五百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机制,我认为在于“实验、主流、商业”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上。主流戏剧积淀了深厚丰富的艺术传统并适应于主流价值观和主流审美品格,它以都市社会主流人群包括青年学生、青年白领这样的潜在主流人群为基本受众。主流戏剧的发展则靠实验戏剧的先锋探索,实验戏剧致力于表现对戏剧艺术、对人性内涵不同寻常的理解和不同寻常的表达,许多实验探索被时间淘汰,而一些确有价值的艺术创新则被时间选择,它们渐渐被更多观众所接受,被更多创作所采用,于是它们便无形之中成为了主流戏剧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主流戏剧的发展。主流戏剧中更加成熟、更被普遍接受的部分已实际具有了获取商业利益的可能性,所以商业戏剧是在主流戏剧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再发展。从这个关系模型中可以看出,戏剧艺术的发展像一支时间之箭,实验戏剧是锋利的箭头,主流戏剧是长而坚实的箭杆,商业戏剧则是宽宽的箭羽。事实上,世界各国的戏剧艺术基本都是依此模型发展的。

实验戏剧最应该出现在年轻戏剧人的创作中。可是我们的年轻戏剧人和民间剧社却常常致力于在剧场里制造笑声,而其中许多笑声又常常是廉价的。这可能有社会大氛围中“文化消费主义”甚至“泛娱乐化”影响的原因,也可能有我国缺乏对实验性艺术创作的扶持政策的原因。因为实验性艺术是艺术发展的必要形态,又因为实验性艺术的小众接受决定的非赢利性。所以欧美许多国家乃至亚洲的日本、韩国,都会动用一定的国家和社会资源支持、鼓励实验性艺术,以保持艺术的发展机制和文化的生态平衡。反观我们的年轻戏剧人,他们因为热爱话剧而进行话剧创作,同时他们又要通过话剧解决自己的经济生存问题,于是以娱乐性的演出获取经济利益便成了他们合乎逻辑的选择。这本来十分正常,但问题在于如果追求娱乐,搞所谓“小制作商业戏剧”成了趋之若鹜的时尚主流,年轻人戏剧最具本质特性的“实验精神”就会从根本上被消解。原本应该成为箭头的“实验戏剧”直接与“商业戏剧”这个箭羽相粘连,一支向前飞奔的箭就会变成原地打转的圆环,话剧艺术的内部发展机制将出现影响久远的“危机”。另一方面,话剧艺术的发展与观众的进步直接相关,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又与其鉴赏经验的累积直接相关,如果观众只把走进剧场当作简单的“娱乐消费”,话剧艺术的外部发展机制也会出现影响久远的“危机”。

我们当然需要娱乐,但中国现代都市文化不应建构在“泛娱乐化”的基础上。观众需要多方面的文化营养,需要在艺术熏陶中、特别是在创新思维的激发中走向精神境界的现代化。我国的话剧艺术能否参与这个现代化的进程,既要借助于政府和社会的扶持机制,也要依靠话剧人或者部分话剧人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