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新闻人,好样的!

2009-11-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凌云 我有话说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守望历史为己任,以追求正义为使命,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地记录时代前进的步伐。日前揭晓的276件中国新闻奖作品和19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无疑是新闻报道中的精品之作和新闻工作者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获奖的背后,是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对新闻事业的执著与奉献。

面对重大事件牢牢占据舆论制高点

他们既有“妙手”,又有“铁肩”,以新闻工作者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服务大局、引导舆论。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新华社于当日17时12分在全球率先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赢得话语权。美联社、路透社、CNN等西方媒体立即以急稿、快讯等形式滚动转发。一等奖作品《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连夜奔波于暴力现场采写的,披露了店铺被焚、无辜群众被打等大量细节,让“和平示威”等谣言不攻自破。被西方媒体称为“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详细的报道。”

围绕涉藏维稳,光明日报亦推出大批有影响的报道和文章,其中以获奖的“拉萨3・14事件与达赖集团的分裂本质”系列报道尤为突出。报道采访对象大都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及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藏学专家,他们抽丝剥茧地揭开达赖集团的宗教外衣、和平外衣及其玩弄“左手”和“右手”的“两手”阴谋,深刻剖析达赖集团谋求“西藏独立”的分裂本质。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每天24小时进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电视直播。这档新闻创造了多个“第一”:首次使用“突发事件”片头;打破一条消息在一档新闻中只播一次的惯例;报道不断进行更新更正,包括震级修订、援引不实新闻的更正等,史无前例;来不及写稿、制单,电话连线处于随来随接状态,多名主播哽咽着播新闻,也是史无前例……

中央广播电台的《挺进映秀》,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发回的报道。5月14日早晨,记者王亮随救灾官兵从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登上冲锋舟赶往汶川。行至狗脚湾峡谷时,突遇山体塌方,冲锋舟发动机也突然熄火,被汹涌的江水冲向岸边,为躲避山崖上滚下的巨石,他们改用手划桨紧急自救。记者最终于13时到达映秀,用急促、疲惫的嗓音报道了这则最早从震中现场发出的消息,使映秀不再是“盲区”和“孤岛”,被誉为震中传出的“生命电波”。

用“脚板”写出真正“三贴近”的新闻

本届“两奖”获得者,他们都不是点击鼠标“摘”新闻、泡在会上“听”新闻、坐等通讯员“报”新闻,而是迈开双脚,走进千村万户、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拾”新闻。

50岁的辽沈晚报记者栾俊学常年奔波在采访第一线。他曾怀揣温度表,在居民家中静坐彻夜,为的是体验居民家供暖不好而饱受的寒冷;他曾在无人居住的居民楼里守候两昼夜,为的是证明沈阳“鬼楼”传说的荒谬;他曾去沈阳鞋城扮作三轮车夫,为的是彻底揭露收黑钱的不法之徒;为清除路霸,他曾面对有人“要花20万元买他一支胳膊”的恐吓……

新华社张严平说:“生活是金矿,采访就是掘金。”为采访川藏线上的藏族道班工人陈德华,她上到海拔4000多米的雀儿山;为采访专攻煤矿灭火的徐精彩教授的事迹,她下到了570多米深的玉华矿井;为采访乡邮员王顺友的事迹,她跟随被采访人走进深山老林,历经悬崖绝壁,高山深谷,风餐露宿,写出了感动无数读者的新闻名作《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雪域边线行》系列报道是西藏日报社记者先后走访林芝、山南、日喀则、阿里、那曲、昌都地区的30多个人迹罕至的边境县,历时数个月、行程几万里采写的。韬奋奖获得者达瓦次仁长期在基层磨练,从藏东走到藏北、从珠峰来到雅砻河谷,足迹踏遍西藏的山山水水,用藏、汉两种文字和手中的镜头,展现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走遍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的蒙古族女记者山丹;足迹踏遍炮火纷飞的中东,几度出生入死的战地女记者刘素云;走遍全省80多个县市区的王水明;在六盘山下、贺兰山麓、大漠深处都留下足迹的田宝贵;冲在血与火的第一线,用命拼出来很多优秀新闻照片的解放军报记者乔天富;始终扎根采访报道一线、笔耕不辍的齐淮东……这些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都是“胸中有大局、心里有群众”的新闻人,他们长年累月行进在采访路上,把镜头、话筒、荧屏更多地对准普通百姓。

用改革精神推动新闻事业常干常新

求新求变,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他们不断改革创新,在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中进一步提升了舆论引导能力。

光明日报“百城赋”专栏荣获本届新闻奖一等奖,该栏目于2007年3月7日推出并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宣传城市和成就的创新型新闻专栏,以“传神传形传文化,爱国爱城爱家乡”为主线,用传统的赋体,叙述中华名城的前尘新貌与风雨兴衰,讴歌伟大时代和伟大祖国。“百城赋”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打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闻宣传形式,彰显浓郁的文化特色。“百城赋”的征集,也演变成对城市居民进行爱国爱城爱家乡教育的过程,可谓“一赋动百城”。

韬奋奖获得者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长期坚持夜班编辑工作。他设计的重大事件的版面安排,经常成为全国党报版面安排的示范。他多次负责两会报道工作,2008年两会期间,他精心组织、突出处理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努力用新闻的形态、手段报道政治活动,在标题、提要、图片、版式上作了很多创新。中央领导称赞“有突破、有创新”。

胶东在线“网上民声”栏目创办6年来,收到问题26万多条,报送政府部门舆情内参2.5万多条,回复率保持在96%以上。记者对网上问题做好追踪报道,督促实际问题的解决。栏目首开中国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为百姓和政府搭建平台之先河,对推进阳光政务、化解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网的网络访谈《胡锦涛总书记同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开创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友在线交流的先河,展示了中央领导对新媒体的高度重视;中央广播电台的直播《爱心守望风雪同行》创新报道模式,打破日常编排;全国首获韬奋奖的网络新闻工作者舒斌,带领湖南红网不断革故鼎新,在内容、品牌、机制方面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新闻宣传……

他们的出色表现赢得党和人民的嘉许:“实践证明,这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值得党和人民完全信赖的队伍。”中国新闻人,好样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