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血脉”贲张送战鹰

2009-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龚振 我有话说

油料之于飞机,就像血液之于人体。

随着60年前年轻战鹰一飞冲天,人民空军物资油料事业艰难起步,保障方式由固定、平面、单一向机动、立体、综合拓展,保障手段由人力密集向技术效能转变,保障模式由传统粗放向精确高效转变,而今堪称新中国战鹰生生不息的血脉。

“造血”初露锋

1949年11月,由东北老航校人员组成的空军后勤部油料处在长春成立,这是空军领导机关最早成立的后勤机构。当时,国内航空油料完全依赖进口,油料运输以桶装为主,油料加注主要靠手摇泵和漏斗。

1965年,我国航空油料自给自足。进入上世纪90年代,空军引进一批作战性能优异的新机。新机对油料保障提出更高要求:用油品种多,常用油品比国产二代战机多了近10种;质量要求严,对加油设施和油料装备要求高。引进之初,新机主要使用进口油品,用油多次告急,严重制约部队战斗力形成。不解决新机用油国产化问题,“撒手锏”装备将变废铁一堆!为此,空军抽调精兵强将,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情况下,于1993年提出“进口飞机油料国产化方案”,并通过专家审定。之后,科研人员研制出多种新油品,满足了新机使用的要求。

急有了办法

面对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空军物资油料保障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战时、平时都过得硬的保障能力。1998年的抗洪抢险中,空军航空兵部队和地面部队大规模出动,保障点随机性大,保障的复杂性强、难度大,空军各级油料部门树立“大后勤”思想,探索军地联合油料保障的路子,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2008年,在汶川特大地震抢险救灾行动中,空军物资油料系统启动油料应急保障预案,运用立体、伴随、机动等多种油料保障手段,调运油料3万余吨、油料装备140台套,全力保障了抗震救灾需要。

破解“难中之难”

由于进口飞机材质和结构的特殊性,新机油料保障过程“一波三折”,出现不少技术难题。为保证部队正常战备训练,必须破解这些难题,空军迅速成立课题组集智攻关。

航空润滑油是保证飞机“心脏”正常工作最重要的油品之一。新机发动机推力强大,工作温度高,对润滑油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因此,航空润滑油一直是油料国产化的“难中之难”。1995年,空军用某型航空润滑油代替进口润滑油,但在试用过程中出现金属含量超标问题,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果断决定研制以合成烃为基础油的新型航空润滑油。课题组夜以继日,设计了近百个配方组合,经过几千次试验之后,终于获得了最佳配方。为了慎重起见,我方还将新型航空润滑油送往外方,进行综合评定。外方专家认为,新型航空润滑油性能完全满足新机使用要求,部分性能甚至优于外国同类油品。至此,彻底攻克了航空润滑油这个难关。随着空军转型建设加快,国产新一代战机也加快研制步伐,飞机油料保障“精、细、严”的特征越来越突出。为适应下一代飞机油料保障需要,空军油料部门针对下一代飞机动力大、速度快、隐身要求高的特点,又开始研制新一代航空油品。

60年来,空军基本形成与空军建设发展相适应,与武器装备发展相配套,与作战训练需求相符合的空军特色物资油料保障体系。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