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庆阅兵后思考更深长

2009-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活动虽已成过去,但由此形成的强大精神冲击,至今激励国人前行。为了认识这次阅兵活动所折射的精神内涵,本栏主持人特邀航天英雄、国防大学兼职教授杨利伟,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就此发表看法。

主持人:二位教

授都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活动。从新中国历次阅兵的变化,如何看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变与不变?

公方彬: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阅兵看,变的是部队建设的水平,不变的是这支军队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变的是操控装备的人,不变的是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变的是广大官兵的胸怀和视野,不变的是履职能力的决心与意志。仅从我自己3次参加国庆观礼的心态变化,便可折射出我们国家和民族,民众和军人的发展变化。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活动时,我是个基层军官,从接到通知到在北京的几天活动期间,心情都处于激动中,站在观礼台上,总觉得眼睛不够用,下来后能够诉说的就是宏大、热烈、震憾。而本次现场感受国庆阅兵,面对弘大的场面,想得更多的是其背后的东西。为什么阅兵水平越来越高,心中的感觉较以前平和了呢?我体会,关键是改革开放使我们成熟起来,见到的世面大了。

主持人:这次阅兵映射着什么样的思想和理念?

杨利伟: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一定会映射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情况;阅兵是清晰展现军队建设成就的特殊形式,其背后反映的也一定是国家的建设成就。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来看,我们追求和谐世界的建设,不追求霸权,因此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对于世界来讲是件好事,因为这是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公方彬:这次阅兵很大气,这个大气不是讲规模,或者说不是讲参演人数和装备,而是讲心态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阅兵反映着我们想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并不太在意他人说什么,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自信的生动反映。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有这样的理念和气魄,既然我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既然大国需要相应的军事实力,自不必藏着掖着。有一个现象值得玩味,当今世界,军事力量最强大的肯定不是中国,然而却有人一再讲中国军事威胁。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方一些人存在着冷战思维,因此,我们要善于以世界听得懂的话语系统去阐述自己的理念,坚持以理服人。

主持人:此次阅兵揭示和蕴含很多的精神和思想内容,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杨利伟:从群众对这次阅兵活动的高度肯定中,我们得出一个重要启示,这就是精神力量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相信没有人否认这次阅兵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精神激励,正如许多人讲,看到阅兵的场面,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内心中产生一种自豪感。前些天我出访,一些海外华人讲起这次阅兵来很是激动,捷克侨领讲,原来给的观礼名额是2名,最后争取到7名,即使这样也无法满足需要。为何全世界华人的激情、热情都为这次阅兵所调动?除了特殊的氛围外,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已经荡漾和积淀的民族自豪和情感,内在的是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渴望。

公方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华民族来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要保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非常重要。应当说,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得到有效激发,抗冰雪精神、抗震精神、奥运精神,每次精神激发,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近些年来,人们一直担心“80后”、“90后”的担当精神能不能支撑民族的崛起,但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奥运会中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清楚地说明,不断的精神洗礼一定能使没有经历过艰苦磨练的“新生代”成熟起来。

主持人:在中国走向世界,实现和平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真切把握人类文明走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的问题。

公方彬:深入分析强国兴替,一个规律清楚地存在着,就是武力征服很难持久,惟文化和文明才能化作永恒。举例来看,古代的罗马与马其顿的崛起,武力征服很快随着帝国的衰败而消失,但罗马的建筑雕塑和古希腊文明,却永远留在地中海周围与印度河流域。所以说,强国总是处在一个兴衰更替之中,但其创造的文化和文明及其内含的价值观却影响久远,难以磨灭。由此而言,我们建设和发展武装力量,根本目的是为了遏制战争,为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安宁。

主持人:有人提出,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气力和比较大的投入来搞阅兵训练?

杨利伟:我认为,这与民族心态和价值评判标准有关,也与中国的发展过程和状态有关,从国民心态上讲,真正进入一个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人们所关注的事情便不在此,处在跟随状态时也不可能从这里找到感觉,惟有跃升过程中人们最需要这种特定的方式。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