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献名邦”的品格

2009-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复旦大学教授 陈尚君 我有话说

有幸先期得到煌煌五册的《宁波通史》,连续数天,一气读完,感到莫大的喜悦,觉得这是一部史料翔实、视野开阔、论述准确、立意高远的地方通史杰作,是近年地方文史研究中十分罕见的具有高尚学术品位的著作。忝为甬裔,预有荣焉。

中国地方志编纂历史悠久,存世著作达近万种之多,宁波虽起步稍晚,但宋元间四明六志巍

然独存,堪称中国地方文献之翘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国地方志著作如林,蔚成风气。在地方志基础上编纂地方通史,乃是地方文史研究的全面升华。作为通史,该书著意于系统论述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基本文献为基础,以事实叙述为脉络,以宏观史识为主导,更多体现现代学术的理念。

《通史》的最大特点,是论述全面,分析细致,在每一时代都分别就政治与军事、经济发展、市政建设、文化与教育、社会生活与风俗等方面展开探讨,既兼顾叙述基本发展沿革史的特点,更自觉地吸取近年盛行的新社会史学关注社会各层次生存和发展状况的研究方法,体现强烈的学术前沿意识。就我比较熟悉的唐五代部分来说,有关行政建置和政治变动的叙述当然不能省免,但能够列专节谈明州的市政建设,对城池街道、城市水系、桥梁交通和码头建设分别探讨,则颇为难得。而在科学技术一节,专门论述陈藏器《本草拾遗》的医学成就、王元?它山堰水利工程和越窑青瓷的技术突破,确实很有代表性。就我披览所及,如论述宁波地区的史前史、宋代宁波的海外贸易、清代宁波的教育与文化、民国时期的宁波市政建设等章节,都论述精彩,见解深刻。

其次,《通史》的学术质量还体现在对于古今中外学者宁波地方史研究成果的全面吸取和合理利用。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现代考古学的成就,准确反映宁波历史的真实面貌。先秦宁波历史的文献记载很少,且未必可靠,《通史》充分利用河姆渡、慈湖、塔山等遗址的考古成果,揭示从河姆渡文化时期到先越时期宁波先民的生存状态和文化成就。唐代王元?修建它山堰水利工程,以往仅见宋人《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的记录,《通史》则利用当代水利学家对遗址的实际考察记录,以确证此一工程的科学原理;唐宋时期明州州治子城和罗城建设的论述,也利用了考古学者对子城西城墙遗址、罗城东渡门和渔浦门遗址、宋城遗址的发掘研究。二是充分吸取学界的最新成果,如谈陈藏器医学而用尚志钧2004年的辑本,大量引用最近几年的论文等。三是全面彰显近年宁波地方文化研究的成绩,所见引及的《浙东文化》、《碑铭撷英》、《余姚文博》、《宁波文史资料》、《宁波市志外编》等,在大量事实研究上提升了《通史》的品格。

《通史》编纂的基础是文献,而对文献的取舍斟酌,是确定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通史》在细节处理方面极其细致,如《穹天论》作者区分虞?还是虞耸所作;辨析明人述唐明州移治鄞县在大历六年之误;认为《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明州人口数字不完全可靠;不取吴越时期明州设博易务的孤证。凡此之类,在在可以彰示作者的认真谨慎。对于传闻或有不同说法者,更能够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加以鉴别,认为徐福东渡始于慈溪达蓬山只是众多推测中的一种;认为裘甫为剡西人而仅与四明裘氏为宗人;辨明它山水利三喉有不同的记载,认为布袋的劝世诗可能出于依托,不仅是他本人所作。凡此也可见撰写者工作态度之认真和审慎。

至于评价方面,《通史》也能遵循史家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作刻意的拔高或歌颂。如承认“直到东汉时期,浙东之地原始蛮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缓慢而艰难”;认为唐代“浙江诸郡都有望姓,唯独明州付诸阙如,这也证明了唐代明州人才的寥落”等。都是很客观公允的评价。

就上所述,我认为《宁波通史》显示现代地方文史研究已经逐步超越了地域局限,足以进入当代学术前沿著作之列。

我很赞同一位分卷主编认为本书可以成为今后研究宁波史的起点的看法。作为一部综括几千年宁波历史的通史体著作,本书的建树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也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宁波地方史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